苦木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kǔ mù

2 英文參考

bitter wood, lignum quassiae[朗道漢英字典]

picrasmae lignum,quassia,quassia wood,quassiae lignu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苦木

苦木

Ramulus et Folium Picrasmae

(英)Indian Quassiawood Twing and Leaf

別名 土樗子、苦皮樹、苦膽木熊膽樹。

來源 爲苦木科植物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 (D.Don) Benn. 的枝和葉。

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平滑,有灰色皮孔及斑紋,小枝綠色至紅褐色。葉互生,羽狀複葉,小葉9~15,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10cm,寬2~4.5cm,先端銳尖,邊緣具不整齊鈍鋸齒,沿中脈有柔毛。傘房狀總狀花序腋生,花單性異株;萼片、花瓣、雄蕊子房心皮綿4~5出數。核果倒卵形,3~4個並生,藍至紅色,有宿萼。花期4~6月。

生於山坡、山谷及村邊較潮溼處。產於黃河流域以南各地。

採製 全年可採,曬乾

性狀 枝圓柱形,直徑0.5~2cm,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有細密縱紋及點狀皮孔,質脆;木部段塊塊片狀,黃色;葉爲單數羽狀複葉,小葉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氣微,味極苦。

化學成分 含苦木內酯A~N(nigakilactone A~N)、黃楝素C~G(picrasin C~G)、苦木半縮醛C~C,並含苦木酮(nigakinone)、甲基苦木酮、Ⅰ-羥甲基-β-卡波林(Ⅰ-hydroxymethyl-β-carboline)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抗菌消火,祛溼解毒。用於感冒急性扁桃體炎腸炎溼疹毒蛇咬傷

3 苦木藥典標準

3.1 品名

苦木

Kumu

PICRASMAE RAMULUS ET FOLIUM

3.2 來源

本品爲苦木科植物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D.Don)Benn.的乾燥枝和葉。夏、秋二季採收,乾燥

3.3 性狀

本品枝呈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5~2cm;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有細密的縱紋和多數點狀皮孔;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淡黃色,嫩枝色較淺且髓部較大。葉爲單數羽狀複葉,易脫落;小葉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近無柄,長4~16cm,寬1.5~6cm;先端銳尖,基部偏斜或稍圓,邊緣具鈍齒;兩面通常綠色,有的下表面淡紫紅色,沿中脈有柔毛。氣微,味極苦。

3.4 鑑別

(1)本品粉末黃綠色。葉上表皮細胞呈多邊形;下表皮氣孔甚多,氣孔不定式。葉肉細胞中含衆多草酸簇晶纖維成束,組長,周圍薄壁細胞草酸簇晶,偶見方晶。網紋導管和具緣紋孔導管巨大,多破碎。木射線細胞高1~8列細胞細胞壁稍厚,紋孔較明顯。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苦木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熹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7:3)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改良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5 苦木飲片

3.5.1 炮製

除去雜質,枝洗淨,潤透,切片乾燥;葉噴淋清水,稍潤,切絲乾燥

3.5.2 性味歸經

苦,寒;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3.5.3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祛溼。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溼熱瀉痢溼疹,瘡癤,蛇蟲咬傷。

3.5.4 用法與用量

枝3~4.5g;葉1~3g。外用適量。

3.5.5 貯藏

乾燥處。

3.6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