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病外治法

中醫治療學 口腔科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kǒu qiāng bìng wài zhì fǎ

2 英文參考

External treatment or sto—matopathy

3 註解

口腔病外治法對口腔科疾病,根據病變部位及辨證結果,選用不同藥物對病變部位進行局部處理或施行手術、手法的治療方法

常用的治法有三類:

(1)外用藥物療法吹藥法:用吹藥器噴吹散(粉)劑藥物於患處,適用於口,脣、齒、舌病變範圍較大者。塗藥法:用小棉球蘸上製成粉、油、膏、酊、水等劑型藥物直接塗於患處的方法,適用於口腔粘膜或舌面的紅腫、疼痛、潰爛等症。含漱法:用煎成水劑的藥液漱滌口腔,以達清洗患部,清熱、解毒、除穢目的的方法,可單獨應用,也可配合吹藥法應用,適用於口腔不潔,潰爛流膿、口臭齒痛等症。噙化法:乃內治外治相結合的治法,將藥物製成片劑丸劑合於口內,慢慢含化,在口內保留較長時間後再緩緩嚥下,適應於口舌腫痛、粘膜潰爛、齒痛等症。敷貼法:以藥物直接敷貼於患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穴位),以達治療目的的方法,因能收束瘡毒使腫痛消除,又稱箍圍法,適用於諸種牙痛、頜面腫痛、下頜骨折、脣癰等症。用時可酌情選用酒、醋、蛋清、水、飴糖麻油蜂蜜、藥汁等爲賦形劑調和。此外還有煙燻、(口畜)鼻、滴鼻、發泡療法等。

(2)手術療法。刺割法:又稱砭鐮法飛針法,用消毒刀尖或三棱針塊逮刺割患處,使瘍毒瘀血宣泄、熱毒外散、腫毒消退方法,分淺刺、切開及摘除贅生物等,適用於急性陽症癰瘡成膿前後血皰牙菌息肉生等烙治法:又稱灼烙法,操作時將烙器燒熱灼烙患處,使病變部位縮小甚至消失,或使出血部位乾焦結癡而達止血目的的方法,適用於牙齦瓣增生、慢性久不收口之粘膜潰瘍、口內小粘液囊腫牙齦胬肉乳頭狀瘤、齲齒、小血管出血等。熱熨法:將藥物加熱後以布包裹,熨摩患處的方法,適用於頜面腫痛、牙齦腫痛、下頷關節痹痛等症,有活血止痛,溫散寒溼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的有酒熨、鹽熨、醋熨、蔥熨、熱水熨、藥熨、沙熨等。藥物塞法:以紗布或絹包裹藥物後紮緊,或將藥物製成錠劑填塞於耳竅、鼻竅.齲齒蛀洞內的治療方法,適用於頜面疼痛齲齒牙痛等症,有芳香通竅,活血止痛、祛腐殺蟲之功效。

(3)縫合、整骨、推拿按摩手法、補牙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