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是歐、亞、非三大洲都有分佈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病毒疾病。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人羣普遍易感,感染發病以青壯年爲多,但也有2.5~3歲嬰幼兒被感染。臨牀表現與其他型出血熱相似,惟腎臟的損傷較爲輕微。患者入院時多呈重症,病死率高達50%。本病因在克里米亞和剛果相繼發現而得名。在國內首先發現於新疆巴楚,故我國又稱新疆出血熱。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以皮膚、黏膜和內臟出血爲主要病變特徵,臨牀表現與其他型出血熱相似,惟腎臟的損傷較爲輕微。患者入院時多呈重症,病死率高達50%。起病急驟,惡寒戰慄,體溫上升至39~41℃。頭痛劇烈,尤以前額和顳部劇痛難忍,顏面呈痛苦表情。周身肌痛,四肢關節痠痛劇烈,甚至難以行走。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目前尚無特效治療,原則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而以控制出血和抗休克爲主。
6 別名
crimean-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CXHF;Sinkiang hemorrhagic fever;克里米亞-新疆出血熱
9 流行病學
9.1 傳染源
病人和貯存宿主均爲傳染源。一些蜱類是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的傳播媒介兼貯存宿主,因而也是傳染源。例如前蘇聯的邊緣璃眼蜱、亞洲璃眼蜱、小亞璃眼蜱、西亞地區的大犰狳璃眼蜱、亞洲璃眼蜱、中國的亞東璃眼蜱、非洲的長喙璃眼蜱、麻點邊緣璃眼蜱、圖蘭邊緣璃眼蜱等。已從亞、非、歐三大洲的29種蜱中分離出病毒。
9.2 傳播途徑
人羣的感染通常是被帶毒蜱叮咬所致,但與發熱期患者血液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接觸也可被感染。由於患者可將病毒直接傳播給人,故需特別注意可能發生的家庭、病房以及實驗室內的感染問題。
9.3 人羣易感性
人羣普遍易感,感染發病以青壯年爲多,但也有2.5~3歲嬰幼兒被感染。
9.4 流行特徵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分佈廣泛,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古北界、東洋界和埃塞俄比亞界等三大動物地理區域內的草原、熱帶草原、半荒漠以及前山等多種景觀和生境,其廣泛的自然疫源。據稱早在12世紀時,中亞的塔吉克斯坦曾發生過本病。1944年在克里米亞有過暴發流行,後來在高加索和中亞等廣大地區也發現本病。非洲於1956年首先在扎伊爾發現了患者。現知本病存在於下列許多國家:前蘇聯、保加利亞、希臘、土耳其、匈牙利、前南斯拉夫、法國、埃及、葡萄牙、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尼亞、尼日利亞、津巴布韋、塞內加爾、中非、上沃爾特、毛里塔尼亞、南非、伊拉克、阿聯酋(迪拜)、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的發生乃與璃眼蜱屬的分佈模式相一致,而且與該病毒的地理分佈區內至少存在一種璃眼蜱的命題相呼應。病毒的散播顯然又與其蜱類貯存宿主的擴散狀態處於同一軌跡。蜱類的宿主動物,如家畜和野生哺乳動物的活動與遷移,以及鳥類的遠距離飛遷等都對病毒散播產生影響。病毒與相關抗體可在多種動物及廣泛地區獲得證實。近年來,據在南非和津巴布韋對野生哺乳動物在本病毒自然生態中的作用所做的研究,從6目33種動物中檢測到抗體。其中主要是野兔及草食類大動物,如非洲象、斑馬、犀牛、野牛、羚羊、長頸鹿等等。家犬中也發現有抗體。而抗體檢出陽性率高得多是璃眼蜱的寄生宿主。
1959年4~7月,在我國新疆喀什的伽師總農場墾荒的農工和牧民中,曾發現病死率高而病因不明並有出血症狀的急性發熱疾病。1965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在巴楚縣人羣中曾發生暴發流行,病死率高達80%。於1966~1968年間,從患者、死者、綿羊及亞東璃眼蜱中曾多次分離出病毒,並在山羊、牛、馬、駱駝及塔里木兔等血清中檢測到抗體。亞東璃眼蜱能經卵傳遞病毒,爲本病毒的媒介兼貯存宿主,綿羊等家畜及塔里木兔和子午沙鼠則是病毒的哺乳動物貯存宿主。經調查確認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緣、葉爾羌河中、下游及塔里木河上、中游流域以及坐落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帶的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廣闊荒漠或半荒漠景觀的“土蓋依”沙丘,以胡楊疏林及紅柳等爲特徵的生境分佈有本病的自然疫源。3月末至6月間爲發病季節,高峯在5月。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在我國目前只在新疆境內發現。
10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的病因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屬於布尼亞(布尼奧羅)病毒科(Bunyaviridae)的內羅病毒屬(Nairovirus)。病毒顆粒呈圓形和橢圓形,直徑約85~120nm,外被包膜。光學鏡下在鼠腦的感染組織中可見到吉姆薩染色呈嗜鹼性的有如紅細胞大小的胞質包涵體,而在電鏡下的超薄切片中可辨認包涵體所集聚的核糖體樣緻密顆粒,這些可能是抗原或病毒亞單位結構。
成熟的病毒顆粒是從核周圍的高爾基體囊泡壁上芽生出來的,分子量爲(3.26±0.46)~108,蔗糖浮密度爲1.16~1.18g/cm3。該病毒對溫度的變化以及酸和乙醚均甚敏感,56℃ 30min可完全滅活,置於普通冰箱中4℃24h,可使感染滴度顯著下降。但在冰盒內50%中性甘油鹽水中,則可保存半年以上,利用冷凍真空乾燥法能保存病毒長達數年之久。
11 發病機制
血管內皮損傷較嚴重,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發生皮疹、脫水、凝血功能障礙乃至極度貧血。重要器官出現病變,肺、肝、腎等細胞變性或壞死,發生肺水腫、肝臟大面積壞死、腦實質水腫、腦出血等。可見肺和腎功能障礙。
12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的臨牀表現
12.1 潛伏期
2~12天。
12.2 症狀和體徵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起病急驟,惡寒戰慄,體溫上升至39~41℃。頭痛劇烈,尤以前額和顳部劇痛難忍,顏面呈痛苦表情。周身肌痛,四肢關節痠痛劇烈,甚至難以行走。病程早期顏面和頸項部皮膚潮紅,眼結膜、口腔黏膜以及軟齶均見明顯充血,呈醉酒貌。表面黏膜和皮膚在早期即可見到出血點或瘀血斑。噁心、嘔吐持續數天。起病後2~3天即出現鼻出血,有時持續不止。病程中期見有嘔血,嚴重時連續大量嘔血,同時發生血尿和血便,可見黑便。多有肝大,脾大者少見。
重症病程短,僅2~3天即可死亡。死於嚴重出血、休克及神經系統併發症。有些患者可發生腦膜腦炎而伴有頸項強直、神志不清乃至昏睡。
13 實驗室檢查
對診斷有一定價值,如用患者血液早期進行乳鼠接種分離病原體,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或間接熒光抗體試驗爲陽性者,即可確診。本病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明顯減少,有時可減少至1×109/ L,血小板減少。尿常規檢查多有蛋白尿和血尿。
15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的診斷
患者近期的活動地點、蜱咬史以及可疑的接觸史等,有助於臨牀診斷。根據表面黏膜和皮膚出現的出血點、淤血斑以及大出血的急性發作症狀,在疫區和流行季節,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診斷不難。鼻出血不止及易出血均屬早期常見症狀,利於早期診斷。
17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的治療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目前尚無特效治療,原則應採取綜合治療措施,而以控制出血和抗休克爲主。
17.1 對症治療
爲防止出血可輸入血小板、血漿,並用止血劑。阿司匹林以及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血的藥物均應禁忌。對那些易於引起繼發感染的處理措施要加強監控,儘量避免採取靜脈內途徑、導管及類似的損害性措施。注意保護心、肺,預防併發症,需要時給輸氧。對脫水、低血壓和休克應採取得力措施。適當的補充液體和電解質,以免因心肌損害和肺血管通透性增高而發生水腫。多巴胺是抗休克有效藥物,但應慎重使用。應恰當地使用洋地黃、毒毛花苷K (毒毛旋花子甙)等強心劑。
17.2 一般治療
18 預後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恢復緩慢,康復期長,喪失勞動能力。重症死亡迅速,肺、肝、腎、腦等病變導致功能衰竭,出現失血、休克及併發症而致死。病死率約爲10%~40%,或高達50%~80%。因醫院內感染導致暴發流行時病死率曾達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