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顱血腫清除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kāi lú xuè zhǒng qīng chú shù

2 註解

分爲成形骨瓣開顱和顳肌下減壓切除骨窗開顱兩種方法,爲常規開顱術式。

3 適應證及禁忌

1.病情分級 根據術前意識狀態和主要體徵分爲5級。Ⅰ級:神志基本清楚或嗜睡,可採用非手術治療,繼續觀察;Ⅱ級:神志朦朧或嗜睡瞳孔等大,不同程度失語及偏癱,可先行非手術治療,如症狀進展、惡化則手術;Ⅲ級:淺昏迷瞳孔等大或輕度不等大,肢體不全或完全癱瘓,行手術治療;Ⅳ級:中度昏迷,患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偏癱,急症手術,輔以外減壓;Ⅴ級:深昏迷,病側或雙側瞳孔散大,去腦強直,瀕死狀態,應放棄手術。

2.CT掃描結果(按出血部位及血腫量) ①殼核出血:是外科手術治療的主要對象,按多田提出的血腫量計算公式(T=π/6×L(長軸)×S(短軸)×Slice(層面厚度)],血腫>50ml者積極手術,30~50ml者可選擇手術,30ml以內者非手術治療;②丘腦出血:以非手術治療爲主,手術選擇要十分慎重。出血量在20ml以上,且破入腦室形成梗阻,病情進展不迅猛者,可選擇手術治療;③腦葉出血:超過50ml,或血腫累及或壓迫功能區者予以手術,該類型病人手術效果較好,往往可恢復工作;④小腦出血:爲手術的絕對適應證,出血量在10ml左右即應手術;⑤腦橋出血:採用非手術治療;⑥血腫破入腦室且引起梗阻者應積極手術治療。

3.病人一般情況 年齡在60歲以下,血壓收縮壓在26.7kPa(200mmHg)以下,少有或無合併症,重要臟器無嚴重疾患者,可爲手術選擇對象,應靈活掌握。但高齡也有手術成功者。

除上述條件外,對診斷不明、年輕病人出血部位表淺、CT掃描血腫呈混雜密度,不能除外腦血管畸形者,術前應先行腦血管造影,明確診斷後再行手術。

手術時機:凡具有手術適應證者,手術愈早愈好,一般在24~48小時內進行手術,儘量爭取超早期手術(發病後7小時內)。

4 術前準備

除常規開顱術前準備及備血外,要圍繞高血壓合併症作必要的檢查,如心電圖、腎功能檢查等。

5 麻醉

局麻。病人躁動或病情重危,術中有可能呼吸停止者,應行氣管插管全麻。術中麻醉平衡,避免血壓增高或顱壓升高。

6 手術步驟

1.開顱 按照CT或其他檢查方法定位,作相應馬蹄切口,作成形骨瓣,或咬除顱骨。前者顯露充分,後者快速,負擔較輕,術後自然形成外減壓。

2.切開皮層、清除血腫 典型的基底節外側型血腫手術,多采用顳上回或顳中回前中部入路。一般深入5cm即可達血腫腔。亦有分開外側裂,經島葉進入血腫者,此入路皮質損傷輕,但要避免損傷側裂血管。清除血腫後有時可見豆紋動脈仍有活動出血,最好在手術顯微鏡止血,只夾閉出血的分支血管,以保證其主幹不受損傷。深入5~7cm達血腫腔者多爲基底節內側型血腫。手術中應儘可能不要損傷血腫壁,附着在血腫壁上的少量血塊不要強求清除。尤其在深部內側型血腫更要避免盲目用電凝止血。破入腦室血腫應清除,但應採用額中回或頂葉入路,切開皮層,清除腦室血腫後,再通過側腦室血腫穿破處清除腦內殘餘血腫,術後行腦室引流。

3.手術結束時應使血壓回升至原來水平,檢查止血是否徹底,根據術中顱內壓力情況決定是否行去骨片減壓。

4.關顱與縫合 同常規開顱術(見常用開顱術)。

7 中注意事項

1.腦葉血腫開顱時,應在血腫最接近皮層的部位手術。

2.腦皮層切口以能滿足清血腫爲度,不可過多切開。

8 術後處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作氣管切開控制血壓,防止再出血;行抗腦水腫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