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瀉藥 補脾溫腎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jiǔ qì dān
九炁丹爲方劑名,出自《景嶽全書·新方八陣》卷五十一方。
熟地黃八兩,制附子四兩,肉豆蔻(面炒)、炮姜、吳茱萸、補骨脂(酒炒)、蓽撥、五味子各二兩,炒甘草一兩[1]。
熟地24O克 制附子120克 肉豆蔻(面炒)60克 焦姜 吳茱萸 補骨脂(酒炒)蓽茇(炒)五味子(炒)各60克 粉甘草(炒)30克
上藥爲細末,煉自空爲丸,或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
爲末,煉蜜或山藥糊爲丸,梧桐子大[1]。
治脾腎虛寒,或暴傷生冷,或受時氣寒溼,或酒溼傷脾,腹痛泄瀉;或飲食失宜,嘔惡痛瀉等症徵情較重者。
溫補脾腎,澀腸止瀉。治脾腎虛寒,飧泄騖溏者。若氣虛,加人蔘二至四兩[1]。
每服六十至一百丸,開水送下[1]。
如氣虛者,加人蔘60克或120克尤妙。
《景嶽全書》卷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