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ǐ suǐ yà jí xìng lián hé biàn xìng

2 註解

3 概述

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是由於某種生血因子和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脊髓後、側索的神經變性疾病,有時亦累及周圍神經。臨牀上以錐體束損害及深感覺障礙爲主要表現,常與惡性貧血一起伴發。

維生素B12是脫氧核糖核酸合成過程中的輔酶,其缺乏將影響造血機能及神經系統代謝發生貧血神經系統變性。而維生素B12缺乏通常是與內分泌先天性缺陷有關,也可能因各種原因造成維生素B12吸收不良。 本病病變主要在周圍神經以及脊髓後索與側索。多於中年發病,起病呈急性或慢性。臨牀症狀貧血、深感覺缺失感覺共濟失調及痙攣性癱瘓,常伴有周圍性感覺障礙。

4 臨牀表現

1.神經症狀出現前有巨細胞性高色素性貧血、胃大部切除等病史及其症狀、體徵。

2.步態蹣跚、基底步增寬、深感覺缺失感覺共濟失調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四肢遠端感覺異常感覺減退,呈手套、襪套樣分佈

3.可有膀胱括約肌功能障礙。

4.可出現精神異常。

5 診斷

5.1 診斷依據

1.中青年發病。

2.有貧血脊髓後索、側索及周圍神經損害的症狀

3.有關實驗室檢查有異常發現,如胃酸缺乏、巨細胞性高色素性貧血血清維生素B12含量降低等。

4.已排除脊髓壓迫症、周圍神經病、多發性硬化等疾病。

5.2 病史及症狀

緩慢起病,進行性發展,早期常有蒼白、倦怠、貧血表現和消化不良等。病史初期手足未端感覺異常,漸累及兩下肢,進而軟弱無力行走不穩,動作苯拙,並有胸腹部束帶感。

5.3 體檢發現

脊髓後側索損害爲主者,兩下肢呈上運動神經元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感覺障礙:病變平面以下關位置覺和音叉震動覺減退或消失,感覺共濟失調後期可出現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5.4 輔助檢查

1.周圍血及骨髓檢查細胞高色素性貧血

2.血漿維生素B12水平通常低於100ug /ml。

3.胃液分析可發現有抗組織胺性的胃酸缺乏。

4.腰穿腦脊液檢查多正常。

5.脊髓MRI檢查可發現變性節段脊髓的異常信號。

5.5 鑑別診斷

在沒有貧血的情況下有時需與脊髓壓迫症多發性硬化相鑑別。

6 治療措施

一、糾正貧血,維生素B12 200-500ug肌注1次/d,連續二週,以後二個月內每週給200-500ug,葉酸

0.1 3次/d口服。

二、營養神經藥物胞二磷膽鹼250-500mg肌注 1次/d。輔酶Q10 10mg肌注1次/d。

三、配合理療、針炙可改善肢體無力及共濟失調

6.1 治療原則

1.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2.一旦確診或擬診立即開始大劑量維生素B12治療;

3.加強營養,加用其他維生素

4.對癱瘓肢體應加強功能鍛鍊,進行理療和康復醫療。

6.2 用藥原則

1.早期病例治療用藥框限以基本藥物和藥典藥物爲主。

2.中、晚期嚴重病例治療以加強支持對症綜合治療爲原則。

6.3 療效評價

1.治癒:臨牀症狀體徵消失。

2.好轉:臨牀症狀改善。

3.未愈:臨牀症狀體徵無改善。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