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診斷要點
l、急膿耳初期,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狀明顯,耳痛劇烈,呈耳深部銳痛,搏動性跳痛,疼痛可放射至同側頭部。全身可伴有惡寒發熱,小兒可出現高熱、抽搐、哭鬧、拒食、嘔吐、腹瀉等。鼓膜穿孔後,膿液外流,熱漸退、耳痛減輕,全身症狀漸消失。
2、檢查:鼓膜穿孔前,鼓膜呈瀰漫性充血,甚則向外膨隆,聽力明顯減退,呈傳導性耳聾。鼓膜穿孔後,膿液外流,外耳道見膿性或膿血性分泌物,拭除濃液,可見鼓膜上有一博動的反光亮點,膿液從該處搏動性流出。
5 辨證分析
風熱溼邪的侵襲是急膿耳的主要外因,而患者素體肝膽有熱是急膿耳的常見內因。由於嬰兒哺乳方法不當,傷風鼻塞或患鼻病時用力擤鼻,污水入耳或耳膜外傷等,而致風熱溼邪外襲耳竅,引動內蘊火熱,內外邪熱交結而發病。邪熱困結耳竅,蒸灼耳膜,氣滯血瘀,氣機不利,故耳內疼痛,邪熱盛者,疼痛劇烈。火熱邪毒蒸灼,血肉腐敗,則耳內流膿黃稠。總的治療方法是清瀉肝膽溼熱。
6 辨證論治
證見
初起耳內脹塞感,微痛。隨着病情發展,可出現耳內劇痛,跳痛或刺痛,全身可見惡寒發熱,頭痛,口乾,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等。檢查見耳膜紅腫,甚至整個耳膜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耳膜外凹,正常標誌消失。疏散風熱,解毒消腫。方藥
l、主方:蔓荊子散(李杲《東垣十書》)加減處方:蔓荊子12克,菊花12克,金銀花12克,前胡12克,生地黃15克,夏枯草15克,赤芍15克,赤茯苓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耳痛甚者,加梔子12克、柴胡10克。耳膜充血甚者,加牡丹皮15克。2、中成藥(1)中黃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2)銀翹解毒丸(片),口服,丸劑每次l丸,片劑每次4片,每日2—3次。肝膽火盛型
證見
耳內疼痛劇烈,呈跳痛或錐刺樣痛,疼痛牽至頭部,常於劇痛之後耳痛症狀隨之減緩。局部檢查見鼓膜穿孔,有膿液流出;若穿孔處較小,多呈閃光搏動,耳道見稠黃或帶血膿液,量多。聽力檢查爲傳導性耳聾。全身或見發熱,口乾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弦數。清瀉肝火,解毒消腫。方藥
l、主方:龍膽瀉肝湯(吳謙《醫宗金鑑》)加減處方:柴胡12克,黃芩15克,梔子12克,生地黃15克,車前子12克,龍膽草12克,魚腥草20克。水煎服。若紅腫痛甚者,加蒲公英15克、連翹15克。膿多者,加地膚子12克、苦蔘12克。大便祕結者,加大黃10克(後下)。小兒膿耳,易因邪毒內陷或引動肝風,故可在上方加入鉤藤、蟬蛻等,取其平肝息風。2、中成藥(1)牛黃解毒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2)萬氏牛黃清心丸,口服,成人每次服l瓶(2克),每日2—3次;7歲以上兒童服成人l/2量;3—7歲服l/3量。外治法
2、滴耳
3、滴鼻可用3%雙氧水或稀白醋液清潔外耳道。選用黃連滴耳液,魚腥草液、0.25%等滴耳。用滴鼻靈、1%麻黃素液、呋喃西林麻黃素液滴鼻。
4、耳前後紅腫者,可用紫金錠磨水塗敷,或用金黃散調敷。其他療法l、針刺治療取穴聽宮、聽會、陽陵泉、俠溪、外關、耳門、合谷、曲池等穴位,每次取2—3穴,針刺用瀉法,每日 l~2次。
2、飲食療法(1)夏枯草煲豬瘦肉:夏枯草30克,豬瘦肉60克,加水適量,煎湯飲服。(2)紅糖綠豆抄:每次用綠豆約60克,紅糖適量調味,製成豆沙食用。
3、預防調護(1)注意清除外耳道積膿,防止膿液污染耳殼及耳周。(2)注意滴耳正確方法,滴耳時患耳向上,滴入藥液後輕按耳屏,使藥液全部流人中耳。(3)密切觀察,注意病情變化,尤應重點觀察發熱、流膿、神志等變化,預防急膿耳顱內併發症的發生。(4)鼓膜穿孔癒合前禁忌游泳,防止污水入耳,以免加重病情。(5)忌食辛熱之品,少食蛋類、奶類、豆製品等引起流膿增多之食物。(6)注意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小兒哺乳時應取正確體位。勸告兒童不要在污水中游泳、跳水,預防膿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