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近年來,隨着內固定技術的不斷髮展,頸枕後路內固定系統不斷改進,在正確選用內固定的基礎上行植骨融合術對術後恢復有諸多益處,並允許術後做MRI檢查。臨牀常用的有Cervifix系統、Summit系統。枕頸融合內固定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6.1.1.2-1~3.26.1.1.2-3)。
6 適應症
枕頸融合內固定術適用於:
1.寰、樞椎骨折、寰椎橫韌帶損傷所致上頸不穩定,無法復位或復位不理想者。
2.寰、樞椎結核病竈清除術後或病竈穩定,但伴有頸椎骨性不穩定者。
需強調的是,對於腫瘤、骨折和感染等原因造成脊柱前柱破壞導致頸椎和上胸椎極度不穩定,單純依靠Cervifix固定是不夠的,必須同時進行前路穩定重建。
8 術前準備
1.顱骨牽引,對上頸椎因創傷、腫瘤或畸形伴有明顯脫位及嚴重脊髓壓迫症者,採用顱骨牽引可試行復位,減輕脊髓壓迫並有利於術中和術後制動。但對寰枕關節脫位者不能行牽引,宜行Halo-Vest制動。
10 手術步驟
10.1 1.顯露
自枕骨粗隆上方2.0cm至頸4作後正中直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顯露時宜先分別自上而下顯露枕部和自下而上顯露頸2~3椎板,兩者會合顯露寰椎後弓。枕部顯露枕肌後,沿骨膜下緊貼骨膜切割枕肌並向兩側剝離,兩側各2.0cm,下方達枕骨大孔上緣。辨認頸2~3棘突後沿棘突一側,切開項韌帶、肌膜和頸後肌羣附着部,以手指探查確定椎板後再以骨膜剝離器沿棘突和椎板做骨膜下剝離,幹紗布條填塞止血。將樞椎椎板上緣附着肌止點切斷剝離,用自動拉鉤將枕部和頸部肌肉牽開。
10.2 2.處理頸1~2椎體
如需要,在X線透視下行頸1~2脫位復位並採用Magerl方法,鑽好兩側頸1~2經關節螺釘孔。爲了使頸1~2獲得臨時穩定,可將鑽頭暫時留在一側鑽孔內,然後用另一鑽頭鑽另一側孔。鑽孔時需在側位C臂X線透視機監控下進行,使用2.5mm鑽頭。入釘點位於頸2下關節突內緣向頭側外2~3mm處,鑽頭沿矢狀面向前,前後位上向着峽部的內側面,側位上鑽頭對着寰椎前弓後緣,穿過頸1側塊的皮質(圖3.26.1.1.2-4)。根據C臂X線機透視情況可以確定最合適的鑽頭方向。
頸2螺釘也可採用頸2螺釘的標準置入方法,即採用頸1~2經關節螺釘置入方法,但在鑽孔和攻絲時只穿過頸2部分而不穿透頸1~2關節。
10.3 3.處理最尾側椎體及中間椎體
在下位頸椎按Magerl方法行關節側塊鑽孔,螺釘進入點爲側塊中心靠內側頭側各2mm處。螺釘置入方向爲向頭端傾斜30°~40°與相鄰的關節突關節平行,並向外傾斜20°~30°。鑽孔的方向瞄準上關節突的上前外側。爲了使螺釘正確擰入,可將一薄神經剝離子插入小關節面間,以確認關節間隙。螺釘的正確放置可使椎動脈和神經根損傷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並可提供儘可能長的螺釘,以達到最佳的固定效果。一旦進針點確定後,即用2.5mm鑽頭鑽孔,將長度調至鑽套的初始長度,設定爲最大鑽深14mm,鑽到設定長度以後,每次增加鑽套長度2mm,直到鑽透對側皮質。
10.4 4.臨時安裝固定夾
將所需全部固定夾逐一安裝在枕頸固定杆上的相應位置並稍稍擰緊。
通過頸1~2固定夾測量頸1~2經關節螺釘的長度,用3.5mm的絲錐對頸1~2關節攻絲後進行螺釘固定,寰椎前方皮質不必攻破,螺釘的選擇寧短勿長(圖3.26.1.1.2-5)。同法也可置入頸2螺釘和頸2椎弓根螺釘。
10.5 5.置入枕部螺釘
枕骨螺釘獲得堅強固定的最佳位置位於顱中線區域,中線以外的骨皮質逐漸變薄。爲了避免損傷顱內靜脈竇,螺釘不能在枕外隆凸或其上方置入。鑽孔及擰入螺釘時應避免損傷小腦。硬腦膜破裂引起腦脊液滲漏的情況並不少見,處理方法是將螺釘擰入鑽孔內,也可選擇骨蠟封閉。用2.5mm直徑鑽頭在初始設定爲8mm的長度可調式鑽套導引下鑽孔,鑽到設定長度以後,每次增加鑽套長度2mm直到鑽透對側皮質。鑽透對側皮質後通過枕頸固定杆上的螺孔測量螺釘長度。用上述方法通過枕頸固定杆上的螺孔位置鑽3個螺釘孔,測深、攻絲並擰入螺釘。
10.6 6.置入尾端側塊螺釘
通過固定夾測深、攻絲後擰入最尾端的側塊螺釘。
10.7 7.置入中間螺釘
在頸2與最尾端固定夾之間調整相應的固定夾位置,同法測深、攻絲後置入側塊螺釘,最後擰緊固定夾的緊固螺釘(圖3.2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