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適應證
柏-查(Budd-Chiari)綜合徵臨牀上並非少見,日本和南非等國報告較多,我國山東、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發病率也相對較高。該綜合徵是因各種原因造成肝靜脈段下腔靜脈和/或肝靜脈的狹窄或閉塞,導致下腔靜脈和/或肝靜脈迴流障礙,進而繼發門靜脈高壓和下肢靜脈瘀血等一系列臨牀症狀。
傳統治療方法主要是外科手術,例如經右心房手指破膜術、隔膜切開術和下腔靜脈-右心房轉流術等等。手術操作複雜,損傷大,其治療效果並不十分令人滿意,並且常合併較嚴重的併發症。近年來,隨着以經皮穿刺球囊導管血管成形術(PTA)的發展,應用PTA治療柏-查綜合徵已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重視。雖然現有的文獻尚未有關於其療效的大樣本病例報道,但PTA對大部分病例的療效是肯定的,而且沒有出現過嚴重的併發症。此方法簡便、可行、安全,如果出現術後復發還可重複使用。有關的新進展包括應用激光血管成形術和血管內金屬支撐器治療柏-查綜合徵,這些方法對治療節段阻塞和預防術後復發有其獨到的優越性。這裏僅重點介紹帶囊導管下腔靜脈成形術。
5 準備
1.病人準備 一般性準備項目與動脈系統PTA治療前常規準備相同。術前1至2天開始服用阿司匹林0.3g,每天2次;潘生丁50mg,每天3次。
2.器械準備
(1)常規下腔靜脈造影器械。
(2)破膜用帶套管長穿刺針(也可用0.035英尺直徑導引鋼絲尾端硬頭代替)。
(3)根據病變相鄰部位正常的下腔靜脈直徑選擇囊徑18~25mm的雙腔球囊導管,球囊長度4~8cm,也可選用3或4支囊徑5~8mm的帶囊導管。
6 方法
1.經皮穿刺球囊導管血管成形術治療方法 雙向下腔靜脈造影後經股靜脈插入帶囊導管,導管前端抵達阻塞隔膜的中心點,用帶套管的穿刺針或0.035英尺直徑導引鋼絲尾端硬頭在透視監視下,向下腔靜脈阻塞近端方向穿刺破膜。將球囊導管順導絲穿過阻塞段,球囊兩端金屬標記跨越在阻塞段兩端。固定導管,退出穿刺針或硬頭導絲,先試注射少量造影劑以證實導管位置,經導管內注入肝素4000U。在透視下手推10ml注射器膨脹球囊對下腔靜脈進行擴張。使用與欲成形的血管直徑一致的大囊導管,囊徑爲20mm左右,可間斷擴張3~4次,每次球囊膨脹時間約10~20秒。若使用5~8mm球囊導管,在第一次擴張後同側和對側股靜脈再插入2~3條相同的帶囊導管,同時擴張3~4次。擴張完畢後換入多側孔造影導管行下腔靜脈造影,並在病變遠近端測壓,瞭解治療效果。拔出球囊導管前要儘可能吸癟球囊,退管時緩慢旋轉,避免對股靜脈造成過大損傷。
2.術後處理
(2)術後持續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抗血小板凝聚藥物,一般認爲需服用3~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