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結節性血管炎(nodular vasculitis)又稱皮膚變應性結節性血管炎(cuaneous allergic nodular vasculitis),首先由Montgomery等描述。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特別是站立工作者尤爲多見。本病是否爲一獨立疾病尚有不同看法,有的學者認爲僅是Bazin硬紅斑的早期或輕型。
結節性血管炎的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好發於下肢,皮損爲鮮紅、暗紅乃至正常皮色的小結節至較大的浸潤斑塊,常初發於小腿,一般與蠶豆大小相仿,結節較硬,表麪皮膚紅熱,有自發痛或輕度觸痛,約2~4周消失或遺留纖維性結節,多不發生潰瘍,結節常經一定時間反覆發作,並向足部、股部及上肢擴展,但發展慢,預後好。有時可伴有關節疼痛及下肢痠軟無力,全身狀況良好,其他系統及臟器很少受累及。
4 別名
cuaneous allergic nodular vasculitis;結節性脈管炎;皮膚變應性結節性血管炎
8 結節性血管炎的病因
目前,結節性血管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均不清楚。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遲髮型變態反應爲主的皮膚血管炎。
許多學者應用現代免疫學的理論和手段對結節性血管炎的體液免疫、免疫複合物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爲免疫複合物及補體的沉積與血管炎的發病有密切關係,循環免疫複合物一旦沉積在血管壁內即可激活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集中到免疫複合物沉積的部位,釋放酶和炎症介質,造成血管壁的損傷。血管梗死引起皮下脂肪壞死。因此,免疫複合物、補體、中性粒細胞之間的連鎖反應可能是血管炎發病的重要因素。1986年,Smolle觀察了結節性血管炎病損中S-100樹枝狀細胞的分佈,提出結節性血管炎可能系遲髮型超敏反應的作用所致。
9 發病機制
發結節性血管炎的病機制還不很清楚。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遲髮型變態反應爲主的皮膚血管炎。許多學者認爲免疫複合物及補體的沉積與血管炎的發病有密切關係,循環免疫複合物一旦沉積在血管壁內即可激活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集中到免疫複合物沉積的部位,釋放酶和炎症介質,造成血管壁的損傷。血管梗死引起皮下脂肪壞死。
10 結節性血管炎的臨牀表現
結節性血管炎多見於青壯年女性,但也見於男性。男女之比約爲1:5。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好發於下肢,特別是小腿後側,大腿、臀部及上臂亦可累及。皮損爲鮮紅、暗紅乃至正常皮色的小結節至較大的浸潤斑塊,呈圓形或橢圓形,常初發於小腿,一般與蠶豆大小相仿。結節較硬,表麪皮膚紅熱,有自發痛或輕度觸痛。約2~4周消失或遺留纖維性結節,多不發生潰瘍,結節常經一定時間反覆發作,並向足部、股部及上肢擴展,但發展慢,預後好。有時可伴有關節疼痛及下肢痠軟無力,全身狀況良好,其他系統及臟器很少受累及。
12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真皮深部及皮下脂肪層間隔組織內的中等動脈管壁增厚,有不同程度的閉塞性變化,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呈袖口狀浸潤。可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核碎裂,但以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爲主。彈力組織染色顯示內、外彈力膜的彈力纖維嚴重斷裂。管腔閉塞及相應小葉區域可見不同程度的脂膜炎。免疫病理檢查發現皮損內以T淋巴細胞浸潤爲主。
14 結節性血管炎的治療
結節性血管炎的治療尚無特異療法。部分患者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有較好療效。
14.1 一般療法
由於結節性血管炎的病變主要位於下肢,應囑患者適當減少站立和行走。
14.2 內用療法
由結核病引起者應用抗結核治療,如口服異煙肼,0.3g/d,3次/d,或並用乙胺丁醇0.75g/d,3次/d,需用藥半年至一年。對於結節較多者,短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可使症狀暫時緩解。但通常治療不首選皮質類固醇激素。有報告抗生素、磺胺類藥物及氨苯碸治療有效。纖維蛋白溶解療法近來報告有價值,但尚缺乏對照研究,亦可使用胸腺素治療。
14.3 中醫療法
14.4 物理治療
15 預後
結節性血管炎的發展慢,預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