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性化學感受器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註解

味感受器味覺刺激的感受部位,感受接觸性化學刺激,並將它轉換神經衝動。也稱接觸性化學感受器(con-tact chemoreceptor)。在無脊椎動物中,一般簡單地按位置把口及其附近的化學感受器作爲味感受器,但昆蟲類,除口器外,在跗節(蝶、蠅、蜜蜂)和觸角(蜜蜂)上也有明顯的味感受器;已知在不少產卵管上有味感受器。對於感受器形態,曾對黑蠅脣瓣的毛狀感覺體等進行了細緻的研究。脊椎動物的味感受器味蕾分佈口腔,特別是舌上)中存在的次級感覺細胞味細胞)。它們的興奮主要由第五、八、九腦神經延髓傳至大腦味覺中樞。一般魚類的味蕾甚至可分佈於體表皮膚,而在口脣部和觸鬚較多,但鯰魚鯉魚等可分佈到體側和尾部,例如軀幹部的味覺刺激(用肉片接觸)會誘發魚體急速回轉反應。蜇蜴類和鳥類的口腔味蕾的數目較少,但對味質辨別卻與魚類而直到人類幾乎是一樣的。人的舌前部2/3的味感受器分佈着鼓索神經,而後部的1/3接受舌咽神經的支配。但是就單個舌乳頭而言,既有承擔感覺單一味質的,也有感覺兩種味質或更多味質的。至於味細胞興奮機制,有的認爲是基於物質的吸附而引起表面能和電能的變化(renquist),從而表明了物理因素的重要性,但詳細情況仍不清楚。在昆蟲的一根感覺毛中包含數條雙極神經元的樹突,其尖端分別形成感受器;由於各感受器均爲初級神經元,對刺激反應易於瞭解,所以現已經知道的有糖感受器、鹽感受器、水感受器等的分化。關於味感受器的機制,無論是昆蟲還是脊椎動物,一般認爲開始的過程是由於吸附;現在的情況是,對堪稱爲味物質的分子水平的研究,雖在進行,但還未取得決定性的結果。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