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飽咳嗽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ī bǎo ké sòu

2 註解

飢飽咳嗽爲病證名[1]。指飢飽傷脾,痰食積滯不化引起的咳嗽[1]。見《不居集》卷十五。《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不內外因咳嗽》:“病者中滿腹脹,搶心痛,不欲食,此因飢飽傷脾。”治宜健脾消食以止咳,可用保和丸等方[1]

參見咳嗽脾咳

咳嗽爲病名[2]。出《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宋以前,咳、嗽同義[2]。《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溼動而爲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溼,咳而爲嗽也。”多因外邪犯肺,或臟腑內傷,累及於肺所致[2]。《醫學三字經·咳嗽》:“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子肺也。”外感者,以祛邪宣肺爲主;內傷者,以調理臟腑氣血爲主[2]咳嗽從病邪分,有傷風咳嗽風寒咳嗽傷燥咳嗽燥熱咳嗽痰飲咳嗽風熱嗽熱嗽時行嗽寒嗽溼咳暑咳、火咳、食咳等;從臟腑氣血分,有肺虛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大腸咳小腸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膽咳勞嗽氣嗽瘀血嗽等;從咳嗽的時間與特點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乾咳嗽呷嗽啞嗽頓嗽[2]

脾咳爲病證名[3]。指咳則右脅下引及肩背痛,動則咳劇者[3]。《黃帝內經素問·咳論》:“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治用升麻湯[3]。如脾胃積熱者,用梔連二陳湯脾虛痰溼者,用六君子湯枳殼桔梗,或術米湯[3]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5.

治療飢飽咳嗽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