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經功能不足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iāo gǎn shén jīng gōng néng bú zú

2 概述

交感神經功能不足是由各種原因所致的交感神經麻痹而出現的Horner氏綜合徵,面偏側萎縮症原發性直立性低血壓皮膚出汗減少或無汗皮膚營養障礙等。

3 病因病理病機

1.引起Horner氏綜合徵病因見本章第五節第一部分。

2.脊髓疾病:外傷腫瘤、急性脊髓前角皮質炎、脊髓空洞症多發性硬化等。

3.脊神經受損:多發性神經炎骨折、骶髂關節炎、腰椎畸形盆腔腫瘤等。

上述病變損害交感神經通路上三級神經元或其纖維,使交感神經麻痹,末稍纖維釋放腎上腺素或乙酰膽鹼減少或不釋放,α、β、M效應減弱或消失。

4.原因不明疾病:

(1)原發性直立性低血壓,有人認爲是由於胸段脊髓中段外側核的節前交感神經細胞變性,同時伴有多個腦神經核或其纖維變性

(2)面偏側萎縮症:多傾向於頸交感神經障礙。

4 臨牀表現

1.Horher氏綜合徵:瞳孔縮小,眼裂變小,眼球凹陷,同側面部少汗或無汗

2.皮膚改變:出汗減少或無汗,潮紅或青紫,皮膚變薄,毛髮脫落,指甲變脆無光澤,多分佈四肢遠端,面部、胸腰部多爲節段性。

3.直立性低血壓:從臥位坐位或站立時收縮壓下降4.0Kpa以上, 舒張壓下降2.7Kpa以上,可有頭昏、黑朦甚至昏厥,無心律變化、蒼白、出汗等。常伴有陽萎出汗異常、排尿、排便異常等。晚期出現錐體外系症狀如震顫、強直共濟失調等。

4.單側面部萎縮:眶上及顴部多見,可發展至整個面部,呈條索狀或刀痕徵,有色素沉着毛細血管擴張,少汗、頭痛,硬皮樣改變及癲癇發作。

5 鑑別診斷

一、繼發性直立性低血壓:

(一)藥物反應  有明確的服藥史,如氧丙嗪、胍乙啶等,在服藥過程中出現,病程較短。

(二)內分泌疾病  腎上腺垂體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出現多系統功能失調,畏寒少汗,皮膚幹而粗糙,蒼白無光澤,毛髮脫落性慾減退陽萎噁心嘔吐腹瀉心率慢、脈細弱,頭昏眼花血壓低及特殊面容及體型。感染,大量出汗嘔吐腹瀉失水時可出現直立性低血壓

(三)貧血(anemia)  疲倦、乏力頭暈眼花耳鳴皮膚粘膜蒼白、心悸等,貧血嚴重或發生急驟血深量減少,老年患者心血系統代償力差者均易發生直立性低血壓

二、皮膚排汗異常和營養障礙

(一)多發性神經炎(polyneuritis)  受累肢體遠端感覺異常或對稱性深淺感覺減退或缺失,呈手套、襪子樣分佈,肢體遠端對稱性無力,肌萎縮、垂腕、垂足、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張力低下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二)尺神經、正中神經受損  多有外傷史,局部可有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受損神經分佈感覺運動障礙營養血管舒縮障礙。正中神經損傷手呈“猿手”,尺神經損傷呈爪狀手。

(三)坐骨神經受損  骶髂關節炎引起者骶髂關節疼痛和壓痛;腰椎畸形X線片可明確診斷;腰椎間盤脫出多有腰部急性扭傷史,腰椎或椎旁壓痛,腰部CT可明確診斷。

(四)脊髓疾病

1.脊髓壓迫性疾病:均可伴有根痛、運動感覺及植物神經障礙脊柱骨折脫位椎間盤脫出、外傷血腫引起者多有明確外傷史,起病急驟;腫瘤引起者起病隱襲,進展緩慢,爲最常見的因。脊柱X線平片,CT或MRI可明確診斷。

2.脊髓前角灰質炎(anterior poliomyelitis):多見於兒童,只有下運動神經元癱而無感覺障礙,且多爲單癱肌萎縮發生快,脊髓反射消失,無病理反射,病損脊髓節支配區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3.脊髓空洞症

4.多發性硬化

治療交感神經功能不足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