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pinyleaf pricklyash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芸香科植物飛龍掌血的根或葉·見血飛
見血飛爲中藥名,出自《分類草藥性》,爲《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飛龍掌血之別名[1]。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芸香科植物飛龍掌血Toddalia asiatica (L.) Lam.的根或葉[2]。分佈陝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2]。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1.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衄血,子宮出血,痛經,閉經,風溼麻木,筋骨疼痛,肋間神經痛。煎服:6~12g,或浸酒飲。[2]
3.5 化學成分
根含白屈菜紅鹼、二氫白屈菜紅鹼、茵芋鹼、小檗鹼等生物鹼,還含飛龍掌血內酯(Toddalolactone)、去二羥基飛龍掌血內酯、茴芹香豆素、異茴芹香豆素等香豆精類和橙皮苷等黃酮類[2]。葉含揮發油,內含香茅醛等,還含白屈菜紅鹼、鞣質等[2]。
3.6 藥理作用
飛龍掌血可抗炎、鎮痛。白屈菜紅鹼的鹽可抗病毒。白屈菜紅鹼爲神經肌肉毒,對心臟也有抑制作用。對豚鼠小量可引起流產,大量引起麻痹、死亡。[2]
4 芸香科植物竹葉椒的根·見血飛
見血飛爲中藥名,出自《貴州民間藥物》,爲《貴州民間藥物》記載的竹葉椒根之別名[2]。
4.1 別名
4.2 來源
芸香科植物竹葉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的根[3]。
4.3 性味
4.4 功能主治
1.治感冒頭痛、咳嗽,風溼痹痛,腰肌勞損,胃寒疼痛,痧症腹痛。煎服:15~30g。[3]
2.治齲齒痛,根皮研末放入蛀牙孔內,或煎水頻頻含漱;頑癬,跌打損傷,根或根皮浸酒擦;創傷出血,根皮研粉撒。[3]
4.5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3]。
4.6 化學成分
本品含木蘭花鹼、竹葉椒鹼(Xanthoplanine),茵芋鹼、白鮮鹼及崖椒鹼等生物鹼。還含L-竹葉椒脂素、L-細辛素等。[3]
4.7 藥理作用
本品可提高小鼠免疫功能。木蘭花鹼能降低血壓。茵芋鹼有麻黃鹼樣作用:升高血壓,加強貓及兔的在位子宮的收縮,抑制小腸收縮及擴張冠脈等;還能提高橫紋肌張力,加強脊髓反射的興奮性。白鮮鹼小量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對動物血管和子宮也有明顯收縮作用。[3]
5 芸香科植物刺異葉花椒的根或根皮·見血飛
5.1 出處
《貴州草藥》
5.2 拼音名
Jiàn Xuè Fēi
5.3 別名
散血飛、黃椒(《貴州草藥》),刺三加,紅三百棒(《陝西中草藥》)。
5.4 來源
爲芸香科植物刺異葉花椒的根或根皮。春、夏、秋三季均可採挖,曬乾,或取根皮曬乾。
5.5 原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2~6米。枝粗糙,只稀疏皮刺。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3,稀3~5片,革質,寬卵形至長圓形,長4~12釐米,寬2~5釐米,先端短漸尖,有時微凹,基部狹楔形,邊緣有鋸齒或針刺。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2~6釐米;花小形,單性,同株;花被7~8,有時其中2片合生,先端分叉,大小不等;雄花雄蕊4~6,退化心皮圓球形;雌花具退化雄蕊4~5,心皮2,分離。蒴果紫紅色。種子球形,直徑4~5毫米,黑色,有光澤。
5.6 生境分佈
生於叢林陰溼處,有時見於空曠地。分佈陝西、湖北、貴州、四川等地。
5.7 性味
辛,溫。
①《貴州草藥》:"辛,溫。"
②《陝西中草藥》:"澀辛,平。"
5.8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活血舒筋,鎮痛。治風寒咳嗽,風溼麻木,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大便祕結。
①《貴州草藥》:"驅風,散寒。"
②《陝西中草藥》:"舒筋活血,止血,消腫,鎮痛。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瘀血腫痛。"
5.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沖服。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5.10 附方
①治風寒咳嗽:黃椒三至五錢。煨水服。
②治跌打損傷,風溼麻木:黃椒一兩,泡酒服;域加大風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錢,泡酒服。
③治刀傷出血:黃椒適量,搗緘,外敷患處。(①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5.11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