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鏵頭草
2.1 出處
《草木便方》
2.2 拼音名
Huá Tóu Cǎo
2.3 別名
地黃瓜(《分類草藥性》),青地黃瓜(《四川中藥志》),烙鐵草、犁頭草(《重慶草藥》)。
2.4 來源
爲堇菜科植物白花地丁、長萼堇菜或尼泊爾堇菜的全草或帶根全草。2~7月有花果時採收。
2.5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6~10釐米。主根粗圓,較長,側根纖細且多。葉基出叢生;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5~7釐米,寬1~2釐米,先端鈍,基部截形或楔形,邊緣具淺而鈍的鋸齒;葉柄細長,紫紅色,有短毛,上端有翅。花莖長於葉,微紫紅色,有短毛,中部具2枚線狀披針形的小苞片;單花頂生;花萼5,披針形,邊緣膜質具齒;花瓣5,白色或帶紫色,倒卵形,長10~13毫米,距長3~4毫米;雄蕊5;雌蕊1,爲3心皮合成,柱頭先端漸租。蒴果矩圓形,成熟後裂瓣呈三角形。種子小,淡黃褐色,表面有稀疏短絨毛。花期早春。果期4~5月。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禿淨。根莖垂直。葉叢生,三角形或近戟形,長2~6釐米,寬1~3釐米,先端微鈍,基部同心形,邊緣有小鋸齒。托葉與葉柄合生,其分離部狹披針形,全緣,或有疏齒。花莖略長於葉,近中部或中部以下有線形的小苞片2枚;萼片5,矩圓形或披針形;花瓣5,青紫色,內側兩對花瓣呈匙形,先端及中部紫青色,基部黃綠色,有紫青色花紋,下面一瓣稍寬大,有囊狀距,淡綠色;雄蕊5,內向,無花絲,下面2枚具有蜜腺的附屬物;雌蕊1,子房上位,卵圓形,花柱呈喇叭狀。蒴果3裂,種子多數。花期12月至翌年2月。果期4~5月。
③尼泊爾堇菜,又名:紫花地丁。
多年生草本,高8~12釐米。主根粗短。葉基出叢生;箭頭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5~5釐米,寬8~15毫米,先端鈍,基部截形以至稍展開成心臟形,邊緣具淺波狀鋸齒;葉柄細長,微紫紅色,上端近葉基部有狹翅;托葉披針形,邊緣具稀疏鋸齒。花莖長於葉;苞片線形,基部有數腺狀齒;單花頂生,萼片6,橢圓狀披針形,基部附屬物卵狀三角形;花瓣5,白色,微帶紫色,倒卵狀長圓形,距長約5毫米;雄蕊5,花絲短;雌蕊1,柱頭彎曲且脹大成3淺裂狀。蒴果近圓形。
2.6 性味
辛微苦,寒。
2.7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治腸癰,疔瘡,紅腫瘡毒,黃疸,淋濁,目亦生翳。
①《草木便方》:"治月瘕脹滿,刀斧傷。"
③《四川中藥志》:"通經,消腫,解毒。治紅腫瘡毒,疔瘡及淋濁。"
④《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治陽黃,腸癰,疔瘡,熱毒。"
⑤《廣西中藥志》:"治眼疾及瘩背。"
2.8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2.9 注意
2.10 附方
②治惡瘡疔毒,紅腫疼痛:鮮鏵頭草,搗爛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2.11 臨牀應用
治療癰、癤炎症初期:用鮮長萼堇菜搗爛敷於患部,幹後即換;亦可製成粉劑或軟膏使用。有全身症狀者,可取乾草1兩,水煎服;或用鮮草洗淨搗汁約1酒杯,內服,效果更顯着。治療40餘例,均有效。
2.12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