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longpeduncle kadsura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紅木香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木蘭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的根或根皮[1]。產江西、浙江、江蘇、福建等地[1]。
3.3 性味
辛、苦,溫[1]。
3.4 功能主治
1.治脘腹脹痛,筋骨疼痛,痛經,產後腹痛,痔瘡[1]。煎服:9~15g[1]。
3.5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1]。
3.6 化學成分
根莖含紅木香素(Kadsurarin)。戈米辛(Gomisin) M1、五味子素(Wuweizisu)等[1]。根含揮發油,內有蒎烯、檸檬烯、龍腦、樟腦等[1]。
4 《*辭典》·紅木香
4.1 出處
《本草綱目拾遺》
4.2 拼音名
Hónɡ Mù Xiānɡ
4.3 別名
紫金皮、金谷香、緊骨香、木臘(汪連仕《採藥書》),內風消(《植物名實圖考》),土木香(《福建民間草藥》),內紅消(《江西中藥》),浙江紫荊皮(《藥材學》)。
4.4 來源
爲木蘭科植物長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立冬前後採挖,去淨殘莖、細根及泥土,曬乾。或剝取根皮曬乾。
4.5 原形態
長梗南五味子,又名:廣福藤(《本草綱目拾遺》),藍果南五味子、盤柱南五味子、南五味子、紫金藤、風沙藤、白山環藤、猴兒拳、冷飯糰、猢猻飯糰。
常綠纏繞灌木,長2.5~4米,全體無毛。小枝褐色或紫褐色。單葉互生;革質;矩圓形至矩圓狀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5~10釐米,寬2~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疏生腺頭細齒,偶爲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葉柄長1.5~3釐米。花單性,雌雄異株,單生於葉腋;花梗細長下垂;萼片與花瓣無甚區別,6~9片,常3片爲一列,外面的較小,卵形至橢圓形,內面的較大,矩圓形至廣倒卵形,黃色,芳香;雄蕊多數,集合成頭狀,花絲極短;心皮多數,集成亞球形,柱頭白色,圓盤形。小漿果球形,集成頭狀,熟時暗藍色,有白粉,內有種子1~3粒。種子腎形,淡灰褐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熱期9~10月。
4.6 生境分佈
野生於山坡或溪旁。分佈我國西南部、中部、東南部。主產浙江、江西。此外,江蘇、福建等地亦產。
4.7 性狀
乾燥根粗1.5~2.3釐米,略彎曲,間有分枝及細根,外皮紫褐色,有縱溝紋及橫裂隙。質硬;斷面根皮厚達木部直徑的1/3,木部赤褐色,周邊可見導管小點。氣香,味苦。乾燥的根皮,爲捲筒狀或不規則的塊片,大小不一,厚約1~4毫米。外表面栓皮大都脫落而露出紫色內皮。內表面暗棕色至灰棕色;質堅而脆。以乾燥、條勻、質堅實、外皮紫褐色者爲佳。
4.8 化學成份
4.9 炮製
4.10 性味
辛,溫。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甘苦,微溫。"
4.11 功能主治
行氣,活血,止痛。治氣滯腹脹痛,胃痛,筋骨疼痛,月經痛,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②《本草綱目拾遺》:"治風氣痛,傷力,跌撲損傷,胃氣疼痛,食積,痧脹等症,俱酒煎服。"
③《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行血,理氣,消脹,止痛,驅蛔蟲。"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活血祛風,散瘀止痛。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腸炎,風溼筋骨痛,跌打瘀積腫痛。"
4.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3~5分。外用:研末調敷或熬膏塗。
4.13 注意
孕婦慎用。
4.14 附方
①治冷滯腹痛:南五味子根一兩。水煎成半碗,溫服,日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蛔蟲病:盤柱南五味子根皮曬乾(忌用火烘、火炒。陳久者失效),研極細末。一日服三次,每次三至八分,飯前空腹以溫開水送服。
③治跌打損傷:盤柱南五味子根二兩,百合金根皮一兩。研極細末,每次一錢,以溫甜酒或白糖水調服。一日一次。外用酒調敷傷處。
④治無名腫毒:盤柱南五味子根皮,研成極細末。陰症或半陰半陽症,可用帶皮的生薑煎濃汁,調敷;陽症,可用薄荷葉泡水,調敷。(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⑤治雷頭風腫痛:紫金皮、獨活、赤芍、白芷、菖蒲、蔥頭。煎濃如膏調敷。(《本草綱目拾遺》)
⑥治外傷出血:紫金皮曬乾研粉。用雞蛋清調敷。(《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4.15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