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common aeschynomene he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合萌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豆科植物田皁角Aeschynomene indica L.的全草[1]。分佈東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各地[1]。
3.3 性味
苦、澀,涼[1]。
3.4 功能主治
1.治黃疽,淋病,小便不利,腸炎,痢疾,結膜炎,夜盲症[1]。煎服:15~30g[1]。
2.治癰癤腫毒,煎服並外敷;蕁麻疹,煎服並外洗;外傷出血,鮮品搗爛敷[1]。
3.5 化學成分
全草含少量皁苷[1]。預試果實含生物鹼、皁苷、鞣質。葉含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瑞諾苷等[1]。
3.6 藥理作用
4 《*辭典》·合萌
4.1 出處
《中國藥植志》
4.2 拼音名
Hé Méng
4.3 別名
水茸角(《中藏經》),合明草(《本草拾遺》),水皁角(《分類草藥性》),木排豆、木稗(《廣西中獸醫藥植》),獨木根、野皁角、大樣夜合草(《中國藥植志》),禾鐮樹子、梳子樹(《江西民間草藥》),野含羞草、蜈蚣楊柳、野槐樹、夜關門(《湖南藥物志》),禾鐮草、野蘭(《江西草藥》),野鴨樹草、野寒豆、野豆萁(《上海常用中草藥》),海柳、拉田草(《福建中草藥》)。
4.4 來源
爲豆種植物田皁角的全草。
4.5 原形態
田皁角(《植物名實圖考》)
一年生半灌木狀草本,高可達1米。莖直立,圓柱形,上部多淡綠色分枝,質柔,中空。雙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20~30對,線形,背面有一脈。總狀花序腋生,1~4花,具苞片和小苞片;花萼2脣形,上脣2齒,下脣3齒;花冠蝶形,黃色,旗瓣圓形,龍骨瓣彎曲而略有喙;雄蕊10,2體(5+5);子房有柄,線形,花柱絲狀,柱頭頂生。莢果線形而扁。熟時裂爲4~8個莢節,莢節內有種子1粒。種子腎形,黑褐色而有光澤。花期夏、秋。果熟期10~11月。
4.6 生境分佈
4.7 化學成份
4.8 性味
甘淡,寒。
②《天寶本草》:"味苦淡酸。"
④《上海常用中草藥》:"苦,平。"
4.9 功能主治
清熱,去風,利溼,消腫,解毒。治風熱感冒,黃疸,痢疾,胃炎,腹脹,淋病,癰腫,皮炎,溼疹。
①《本草拾遺》:"主暴熱淋、小便赤澀,小兒疾病。明目,下水,止血痢。搗絞汁服。"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消滯。治胃腸脹氣,消化不良,胃炎疼痛,風熱感冒,溼疹,皮炎。"
4.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4.11 附方
②治黃疸:田皁角(鮮)五兩。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④治吹奶:水茸角,不拘多少,新瓦上煅幹,爲細末,臨臥酒調服二錢匕。已破者,略出黃水,亦效。(《中藏經》)
⑥治外傷出血:合萌鮮草適量,打爛外敷。(《上海常用中草藥》)
4.12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