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蚯蚓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ǎi qiū yǐn

2 出處

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3 拼音名

Hǎi Qiū Yǐn

4 英文名

sea earthworm

5 別名

沙蠾

6 來源

藥材基源:爲沙蠾科動物雞冠沙蠾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enicola Cristata Stimpson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挖出後洗淨,曬乾或焙乾。

7 形態

冠沙蠾,體圓柱形,壁薄柔軟,前端粗,後端細,形似蚯蚓,體長150-250mm,全體暗綠色,具棕褐色橫紋。頭部退化,口前葉爲一錐狀突起,不甚顯着。口在前端,口內有肉質狀的吻,能伸縮或翻出,吻短,基部有一環鉤吻前端光滑;有一圈觸手,伸長時呈星狀,收縮時形成皺褶,口位於其中。自第5節開始,共有17個剛毛節,剛毛金黃色,其中自第7節到第17節均有鮮紅色的羽狀鰓絲。自第3剛毛節開始,每節均有5個環輪,約5節以後的剛毛節,環輪數目依次減少。體後端鈍,肛門成一橫裂,位於接近體前1/16的背面;肛門腹面前方兩側各有一腎孔。消化道細長,約爲體長的2倍,扭曲成螺旋形。疣足退化,可分兩個肢,背肢爲圓錐狀突起,有一束細長刺狀剛毛;腹肢退化呈橫枕狀突起,有一行精而短的鉤剛毛。無背須和腹須。身體後段甚小,環輪不易看清,疣足剛毛均不顯着。

8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活於潮間帶多沙地帶,營埋棲生活,深可達0.5m左右,在沙灘表面的穴口常見到有許多扁圓形泥條狀的排出物,扭曲狀堆積穴口。每年9月間產卵,卵羣圓形;一端有細絲插沙中。

資源分佈:渤海、黃海沿央岸均有分佈

9 性狀

性狀鑑別 全體呈彎曲的扁圓柱形,長15-250cm,前端粗,後端細,形似蚯蚓。暗綠色,表面具環紋及深褐色條紋。自第5節開始,共17個剛毛節,剛毛金黃色。疣足退化,背肢爲圓錐狀突起,有一束細長刺狀剛毛。氣腥,味鹹。

10 化學成份

全體含牛磺酸(taurine),蛋氨酸(methionine),半胱氨酸(cysteine),胱氨酸(cystine),絲氨酸(SERINE),甘氨酸(valine),丙氨酸(alanine),穀氨酸(glutamic acid),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蘇氨酸(threonine),精氨酸(arginine)等多種氨基酸。其中牛磺酸含量較高。

11 性味

味鹹;性寒

13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斂瘡生肌。主癰瘡腫毒

14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焙乾研末調敷。

15 各家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有清熱解毒功能。治癰瘡腫毒。

16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