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名
gǔ zhù lì
蠱注痢 病名。 ①下痢膿血相雜,瘀黑有片者。又稱蠱疰痢、蠱注毒痢、蟲疰痢、蠱痢。《諸病源候論·蠱注痢候》:“此由歲時寒暑不調,則有溼毒之氣傷人。隨經脈血氣,漸至於臟腑。大腸虛者,毒氣乘之,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則成血痢也。毒氣侵蝕於髒府,如病蠱注之家,痢血雜膿,瘀黑有片如雜肝,與血雜下是也。”《聖濟總錄·泄痢門》治用地榆湯、桔梗散、蝟皮丸等方。參見蠱痢條。 ②服食金石藥,而致毒發熱盛爲痢者。《醫學入門》卷五:“蠱疰痢,黑如雞肝,發渴,五內切痛。乃服五石湯丸,逼損真陰,其血自百脈經絡而來。”治用茜根丸、羚羊丸、烏梅丸、理中湯等方。參見痢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