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宋 成無己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潮熱

傷寒潮熱。何以明之。若潮水之潮。其來不失其時也。一日一發。指時而發者。謂之潮熱。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潮熱陽明。必於日晡時發者。乃爲潮熱陽明者。屬胃土。應時則王於四季。應日則王於未申。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蓋邪氣入胃。謂之入腑。腑之爲言聚也。若府庫之府焉。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邪氣鬱而爲實熱。隨王而潮。是以日晡所潮熱者。屬陽明也。惟其屬陽明。故潮熱爲可下之證。經曰。潮熱者實也。又曰。潮熱者。此外慾解也。可攻其裏焉。又曰。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即此觀之。潮熱屬於胃者。昭然可見焉。雖然。潮熱裏實可下之證。如或脈浮而緊。與其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者。皆熱未全入腑。猶帶表邪。當和解其外。外解已而小便利。大便硬者。乃可攻之。或謂潮熱有屬太陽少陽者乎。少陽王於寅卯。太陽王於巳午。若熱於此時發者。爲邪未入胃。豈得謂之潮熱。必待日晡所發者。乃謂之潮熱。見其邪在胃也。遇疾值病。詳而驗之。始見得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