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清 高士宗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氣府篇第五十九篇

伯承上編《氣穴論》,而復言氣府也。手足三陽之脈,六腑主之。故脈氣所發之穴,即爲氣府。手足三陽,合督任衝脈,凡三百六十五穴,亦應一歲之數,所以承氣穴而補其未盡之義。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六穴。

六,舊本訛八,今改。足太陽脈氣所發之穴,計七十六穴。足太陽膀胱水府也,脈氣所發者,從足太陽經脈之氣,而發於穴也。

眉頭各一,入發至頂,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頂,舊本訛項,今改。行,音杭。頂,前頂穴也。兩眉頭各一,攢竹穴也。自攢竹髮際,至前頂,其中有神庭上星囟會,故長三寸半。前頂有中行,次兩行,外兩行,故旁五。言自中及旁,有五行也。五行之內,左右相去三寸。申明旁五者,其太陽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一行五穴,五五則二十五穴也。二十五者,中行有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五穴。次兩行有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十穴。又次兩行,有正營承靈腦空竅陰完骨,左右十穴。共二十五穴、合兩攢竹神庭上星囟會五穴,凡三十穴。

項中大筋兩旁各一。

風池二穴。

風府兩旁各一。

天柱二穴,以明上文外兩旁,在項中大筋兩旁名爲風池者各一。內兩旁,在風府穴兩旁,名爲天柱者各一穴。

俠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

風府兩旁,俠脊以下,從大椎至尻尾,計二十一節。二十一節之中,凡十五節間各一∶謂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左右各一,凡三十穴。十五節間,內有肺心肝脾腎五臟之俞,左右各五。膽胃三焦大腸小腸膀胱之俞,左右各六。髒俞各五、腑俞各六,總在十五間,而十五間,覆在二十一節內也。

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

委中,腿灣委中穴也。至足小趾旁有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合委中,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足太陽脈氣所發,共七十六穴。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上額交巔,絡腦下項,俠脊抵腰,循髀,至足小趾外側,故脈氣所發如此。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

足少陽爲膽府,脈氣所發之穴,計六十二穴。

兩角上各二。

角,頭角也。從耳之曲鬢天衝兩角上左右各二,凡四穴

直目上髮際內各五。

直,中正也。直目上髮際內,從目中正間,上於髮際之內。有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各五,凡十穴。

耳前角上各一。

頷厭二穴。

耳前角下各一。

懸釐二穴。

銳發下各一。

銳發,即鬢髮。下各一,和二穴也。

客主人各一。

一名上關,在耳前之上。

耳後陷中各一。

翳風二穴。

下關各一。

在耳前之下,故名下關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

車,音叉。耳下頰車之後,天容二穴。

缺盆各一。

項側兩開鎖骨,缺陷如盆,左右二穴。

腋下三寸,脅下至,八間各一。

腋下三寸,淵液穴也。腋下爲脅,脅下爲,脅下至,有輒筋大包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八穴之間,左右各一行,計十六穴,合左右淵液,凡十八穴。

髀樞中旁各一。

髀樞,即髀厭環跳穴也,在居穴下,髀樞中旁,即髀厭分中之義,兩旁各一,凡二穴。

膝以下至足小趾次指,各六俞。

陽陵泉陽輔、墟、臨泣俠溪竅陰,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足少陽脈氣所發,共六十二穴。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上抵頭角,入耳前後,從腋下脅,行身之側,下膝至足,故脈氣所發如此。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

足陽明爲胃腑脈氣所發之穴,計六十八穴。

額顱髮際旁各三。

額顱髮際,有本神頭維懸顱,兩旁各三,凡六穴。

面鼽骨空各一。

空,孔同,餘仿此。面鼽骨空四白穴也,面上鼻氣旁通之處,故曰面鼽。穴居骨內,故曰骨空。左右凡二穴。

大迎骨空各一。

大迎頰車下,承漿旁,穴在骨間,故曰大迎骨空,左右凡二穴。

人迎各一。

結喉兩旁動脈間。

缺盆骨空各一。

缺盆,在頷下兩旁陷中缺盆骨空,肩缺盆之天穴也。

膺中骨間各一。

膺,膺窗也。中,乳中也。膺中骨間,謂膺窗乳中胸骨之間,即上文十五間八間之義。膺窗之上,有屋翳庫房氣戶乳中之下,有乳根,其穴俱在胸骨間,左右各一行,凡十二穴。

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

俠,並也。俠鳩尾之外,並鳩尾之外兩旁也,當乳下三寸,外旁不容之穴,與鳩尾相併,當在乳下、則相去三寸也。俠胃脘,謂不容之下,即有承滿梁門關門太乙、與胃上中脘下脘相併也。合鳩尾外旁,胃脘外旁、左右各五,凡十穴。

俠臍廣二寸各三。

齊,臍通,下同。二寸,舊本訛三寸今改。俠臍,與臍相併也。廣,開廣也。俠臍廣二寸,天樞穴也。各三,乃天樞外陵大巨,左右各三,凡六穴。

下齊三寸,俠之各三。

三寸,舊本訛二寸,今改。下臍三寸,關元穴也。下臍三寸俠之,乃外兩旁之水道歸來氣衝,左右各三,凡六穴。

氣街動脈各一。

骨空論》雲∶衝脈者,起於氣街。《衛氣》論雲∶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此氣街動脈,乃腹氣之街,左右盲俞二穴。

伏兔上各一。

伏兔上,髀關穴也,左右各一。

三裏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犢鼻外廉,相去三指,是爲三裏,膝三裏以下,至足中指,其中有三裏上廉下廉解溪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左右各八俞,凡十六穴。六腑皆六俞,獨足陽明有八俞,蓋大腸上廉小腸下廉,其大小腸分屬所在穴孔,爲陽明之所主也。本俞論雲∶大腸屬上,小腸屬下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者此也。此足陽陰脈氣所發,共六十八穴。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中,旁約太陽之脈,循髮際額顱,從大迎人迎,入膺胸,行身之前,下腹,從脛抵足厲兌,故脈氣所發如此。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

手太陽小腸腑,脈氣所發之穴,計三十六穴。

目內各一。

睛明穴。

目外各一。

目外,謂目外,兩瞳子穴。

鼽骨下各一。

即上文面鼽骨空之下,兩巨穴。

耳郭上各一。

郭,匡郭也。耳郭上兩角孫穴。

耳中各一。

耳中珠子,兩聽宮穴。

巨骨穴各一。

肩上又骨尖端罅間,兩巨骨穴。

曲掖上骨穴各一。

肩端尖骨,從後下陷,是爲曲掖,曲掖上骨,兩俞穴舉臂取之。

柱骨上陷者各一。

柱骨,項骨也。柱骨上陷者,兩肩井穴也。

天窗四寸各一。

天窗、項側,髮際盡處也。上天窗四寸,浮白穴也。天窗浮白,左右各一,凡四穴

肩解各一。

肩外解分之處,兩秉風穴。

肩解下三寸各一。

肩解下三寸,兩天宗穴,相去秉風三寸。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指本,指頭也。肘以下至手小指本,謂肘骨之下,從側而下,至小指之頭有少海陽穀腕骨後溪前谷少澤,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手太陽脈氣所發,共三十六穴。手太陽之脈,起於手小指之端,從肘至臂,繞肩循頷,上頰入耳中,至目內,故脈氣所發如此。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

手陽明大腸腑,脈氣所發之穴,計二十二穴。

鼻空外廉,項上各二。

鼻孔外廉迎香穴也。項上,扶突穴也。左右各二,凡四穴

大迎骨空各一。

頰車之下,承漿之旁,兩大迎穴。骨空,解見前。

柱骨之會各一。

柱骨,項骨也。柱骨之會,謂項肩相會之處,兩天鼎穴。

骨之會各一。

,音魚,餘篇同。骨,兩肩穴之骨。骨之會,謂肩,乃肩臂相會之處。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從肘以下,至六指次指頭。有曲池陽溪合骨三間二間商陽、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手陽明脈氣所發,共二十二穴。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從肘上臂,至肩出於柱骨,上頸貫頰,挾鼻孔,故脈氣所發如此。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

手少陽三焦府,脈氣所發之穴,計三十二穴。

鼽骨下各一。

鼽骨下,兩巨穴也,見手太陽脈氣內。

眉後各一。

眉後陷中,兩絲竹空穴。

角上各一。

頭角之上,兩天衝穴也。足少陽脈氣雲∶兩角上各二。此則雲各一。

下完骨後各一。

下完骨後,謂完骨之下。完骨之後,兩天牖穴。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

足太陽之脈下項,行身之背,今在足太陽項中之前,乃人迎之下,氣舍二穴。

扶突各一。

承上文氣舍而言,故曰俠扶突,謂氣舍扶突穴相併也。

肩貞各一。

肩臂板骨縫中,即兩肩貞穴。

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

肩貞下三寸,消濼穴也。分間,即肩貞分肉之間,天宗會穴也。消濼天宗,會,左右各一,凡六穴。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肘骨以下,至手小指次指頭,有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手少陽脈氣所發,共三十二穴。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循肘上臂,交肩出缺盆,至耳上角,俠頰抵,故脈氣所發如此。此一節言手足三陽之脈,是爲六腑,其脈氣所過之穴,即爲氣府也。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督脈循身之背,從下而上、氣府之統於形身者,更有督脈,其脈氣所發者,計二十八穴。

項中央二。

風府啞門二穴。

髮際後中八。

髮際之後,從中至頂,下額,則有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廷八穴。

面中三。

面之中央,從鼻至脣,有素、水溝兌端三穴。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長強,計十三穴。及長強兩旁之會陽,共十五穴。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左右會陽,凡十五穴。自大椎至骨下,凡二十一節,此督脈督於後,而爲脊椎之法,所以補氣府未盡之義。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任脈行身之前,氣府之統於形身者,更有任脈,其脈氣所發者,亦二十八穴。

喉中央二。

廉泉,在喉中央之上。天突,在喉中央之下。凡二穴。

膺中陷中各一。

膺中,胸之中行也。骨陷中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廷各一,凡六穴。

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

鳩尾下三寸,自鳩尾之下,有巨闕上脘中脘三穴,當三寸也。胃脘五寸、自上脘臍中、有中脘建裏下脘水分臍中五穴,當五寸也。胃脘以下,指臍中也,自胃脘以下之臍中。由中極至兩旁橫骨,有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五穴五寸。中極橫骨,約寸半餘,當六寸半一分也。自鳩尾至兩橫骨,凡十五穴。此任脈任於前,而爲中行腹脈之法。亦所以補氣府未盡之義。

下陰,別一。

下陰,下於陰前,會陰穴也。別一,上文橫骨,不通會陰,別從曲骨會陰之一穴。

目下各一。

承泣穴。

下脣一。

承漿一穴。

齦交一。

齒縫任脈之交,故曰齦交。以上任脈所發,凡二十八穴。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氣府之統於形身者,更有衝脈,其脈氣所發者,計二十二穴。

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俠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寸一,一寸也,五分,猶半寸也,並鳩尾外兩旁,各開半寸。至臍兩旁,有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盲俞、其穴相去之寸,約一寸也。盲俞之穴,正在臍旁,並臍下兩旁,各開五分,下至橫骨,有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其穴相去之寸、亦一寸也。並鳩尾兩旁,下至橫骨左右、凡二十二穴。此衝脈任脈相併,爲中二行之腹脈法也。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

此舉足少陰厥陰之脈,以明足少陰任脈足厥陰督脈,而任督相交也。足少陰舌下廉泉穴也。厥陰毛中,曲骨穴也。足少陰任脈而交於督脈,從廉泉齦交,交督脈足厥陰督脈而交於任脈。從長強曲骨,交任脈。上下相交、脈氣往來,不容稍緩,故曰急脈舌下廉泉,毛中曲骨各一,凡二穴。

手少陰各一,陰陽蹺各一。

此舉手之少陰,足之蹺脈,以明手足陰陽之脈,皆爲氣府,而手脈之穴出於手,足脈之穴起於足也。手少陰,心脈也。心脈起於心中,循手小指少衝出其端,左右少衝各一。凡二穴。陰蹺起於足內踝照海、陽蹺起於足外踝申脈照海申脈左右各一,凡四穴

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此舉手足魚際之脈,以明手魚際,屬手太陰,足魚際足太陰。而三百六十五穴之脈,皆主於手足之太陰也。手大指後、白肉隆起如魚腹,爲魚際穴。手足諸魚際,謂足大趾後,亦有白肉隆起,皆可謂之魚際。手足魚際,凡四穴。手之脈氣手太陰魚際主之。足之脈氣足太陰魚際主之。故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以明手足三陽三陰,周身脈氣,而爲手足太陰之所主也。此一節,舉督脈任脈波脈,及手足陰陽之脈,合三百六十五穴,而統於形身之氣府也。按本篇脈氣所發之穴,手足三陽計二百九十六穴,督脈魚際計九十穴,共三百八十六穴,除督脈髮際後至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廷八穴,重於太陽足少陽直目上髮際內各五,其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六穴,亦重於太陽,又手足陽明大迎骨空二穴,手少陽手太陽鼽骨下巨二穴,衝脈任脈橫骨二穴。足少陰舌下喉中央,重廉泉一穴,除所重二十一穴,乃三百六十五穴,亦以應一歲之數。上編合重複之穴,成三百六十六穴,此篇除重複之穴,成三百六十五穴,所以承上編而補其未盡之義者如此。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