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雜病源流犀燭·臟腑門》卷七方之歸神丹
3.1 組成
硃砂二兩(入豬心內,燈草紮好,酒蒸二炊久,取出另研),酸棗仁、茯神、人蔘、當歸各二兩,琥珀、遠志(薑汁制)、龍齒各一兩,金箔、銀箔各二十片[1]。
3.2 製法
3.3 用法用量
每服九至十八丸,麥門冬煎湯送下;甚者乳香、人蔘煎湯送下;多夢不睡,酸棗仁煎湯送下[1]。
3.4 功能主治
《雜病源流犀燭·臟腑門》卷七方之歸神丹功能益氣養血,寧心安神[1]。治心氣不足,神不守舍,及因大病後心虛神散、元氣羸弱而致癇者。[1]
4 《百一選方》卷一方之歸神丹
4.1 別名
歸神丸
4.2 處方
4.3 製法
上將豬心切開,入硃砂、燈心在內,麻線系合,於銀石器內煮一伏時,取出,不用豬心及燈心,只將硃砂研極細,用真茯神末2兩,酒煮薄糊,和硃砂爲丸,如梧桐子大。
先將豬心切開,入硃砂、燈心在內,麻線系合,於銀石器內煮一晝夜取出,不用豬心及燈心,只將硃砂研極細,另用真茯神末60克,酒煮薄糊,和硃砂爲丸,如梧桐子大。
4.4 功能主治
《百一選方》卷一方之歸神丹功在養心安神。主治一切驚憂思慮,或夜寢不安,夢思恍惚,作事多忘;心氣不足,癲癇狂亂。
4.5 用法用量
每服9~15丸,加至21丸,用去心麥門冬煎湯下,癲癇至甚者,乳香、人蔘煎湯下;夜寢不寐,或多亂夢,炒酸棗仁湯下。
4.6 臨牀應用
驚悸:光緒帝親政之後,勞心驚憂,耗氣傷神。御醫們進呈此補心鎮靜之藥,甚當。
4.7 各家論述
《慈禧光緒醫方選義》:硃砂質重性寒,寒可清熱,重可鎮怯,功能安神定驚,可治心悸怔忡,失眠驚癇;燈心可清心熱;茯神養心安神,諸藥合用,養心安神之力甚強。用豬心者,取中醫以髒補髒之法。
4.8 附註
歸神丸(《袖珍方》卷三)。
5 《世醫得效方》卷八方之歸神丹
5.1 別名
大歸神丹
5.2 處方
顆塊大硃砂2兩(入豬心內,燈心纏縛,用無灰酒蒸2炊久,取出另研),金箔20片(另研),真銀箔10片(別研),深紅琥珀1兩(別研),酸棗仁(去殼)2兩,大遠志(取淨皮,薑汁拌炒)1兩,白茯神(去木)2兩,羅參2兩,大當歸(去尾)2兩,龍齒1兩。
5.3 製法
上爲末,酒煮稀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5.4 功能主治
《世醫得效方》卷八方之歸神丹功在安神寧心,養神思,益眼力,閉精氣,固元氣。主治一切驚憂,思慮恍惚,作事多忘,心氣不足,癲癇狂亂;及大病後心虛,神不守舍。
5.5 用法用量
5.6 摘錄
《世醫得效方》卷八
6 《普濟方》卷二二四引《盂氏詵洗方》之歸神丹
6.1 處方
辰硃砂2兩(捶作小粒,不可成粗粉),豬心(大者)1枚(去筋膜,略批開,硃砂佈於內,再合)。
6.2 製法
豬心用燈心遍纏合用,密以麻線縛定,入銀石鐺內,用酒同米醋二味各1升同煮令幹,即取去燈心,緩緩收下硃砂,微炒幹,乳鉢內研令極細,將所煮餘酒醋打清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二二四引《盂氏詵洗方》之歸神丹功在引神歸舍。主治丈夫思慮過多,役損心氣,致神不守舍,不能管攝,精氣之失無常,精滑冷,遺白濁。
6.4 用法用量
每服9丸,同北棗煎湯吞下,半空心服。一法加茯苓2兩爲丸,每服18丸。
6.5 摘錄
《普濟方》卷二二四引《盂氏詵洗方》
7 《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經驗祕方》之歸神丹
7.1 組成
丹蔘5錢,人蔘5錢(去蘆),石菖蒲5錢,遠志6錢(去心,焙),酸棗仁(炒)6錢,柏子仁6錢半,天門冬1兩(去心,焙),麥門冬(去心,焙)1兩,熟地黃3錢(焙),幹山藥3錢,生地黃3錢半,當歸(酒洗,焙)4錢半,茯神7錢,粉草7錢,辰砂5錢,地骨皮5錢,五味子(焙)5錢,白茯苓7錢半。
7.2 功能主治
《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經驗祕方》之歸神丹主治一切驚憂思慮,作事多忘,怔忡恐怖;一切心氣不足。
7.3 用法用量
每服1-2丸,臨臥噙化。
7.4 運用
加金箔5片尤佳。
7.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龍眼肉大。
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