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概述
骨骺及幹骺端截骨術用於膝外翻與膝內翻的手術治療。截骨術是矯正膝內、外翻畸形的主要術式,根據病因的不同,其手術適應證也不盡相同。截骨部位主要依據臨牀和X線片所見。一般膝內翻畸形常發生在脛骨上1/3或下1/3,可在正位X線片上,從脛骨上下兩幹骺端各畫一縱軸線,使之與骨骺線垂直,兩線相交處即爲截骨的最佳位置(圖3.20.1.1.3-0-1)。對於嚴重的膝內翻畸形,其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都有明顯的畸形時,可分次或同時施行兩處截骨手術。膝外翻畸形則多發生於股骨下端,宜選擇股骨遠端截骨術。
術前可通過X線片進行手術設計,一般用剪紙或塑料薄膜試行截骨剪樣,設計截骨的部位或截骨塊的大小、形態,以及截骨後的狀況,作爲手術時的參考。常用的截骨方式有楔形、V形及杵臼形,各有優缺點,臨牀上以前兩種應用較多。截骨後可用石膏、接骨板螺釘或斯氏針固定,以免截骨處移位而影響手術效果。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0.1.1.3-1,3.20.1.1.3-2)。
7 適應症
骨骺及幹骺端截骨術適用於:
2.儘管沒有臨牀症狀,但畸形較爲嚴重,膝關節正常的力學關係紊亂,預期會發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者。
3.畸形進行性加重者。
11 手術步驟
1.在脛骨近端的外側緣,以骨骺板爲中心做一長約10cm的縱行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顯露脛骨近端骨骺、骺板、及幹骺端,直至脛骨內側的脛側副韌帶抵止處。
2.在腓骨近側1/3切開皮膚及外側肌間隔,分離軟組織至腓骨,注意避免損傷腓神經。截除腓骨段約1.5cm,如因脛骨平臺植骨的需要,可以截取更長的腓骨段。深筋膜的切開可以在此切口進行,也可以在脛骨的切口內完成。
3.用骨刀從前向後由周邊到中心經骺板截骨,並切除內側的骨橋,應小心避免損傷後側的血管神經。將骨撬插入截骨處輕柔地張開並抬起內側脛骨平臺,使之儘可能的與外側的脛骨平臺平行(圖3.20.1.1.3-3)。如果在關節的中部截骨有任何偏差,則需切開關節囊並在直視下調整,在脛骨髁間嵴處多餘的軟組織和軟骨可以作爲鉸鏈,來防止內外側脛骨平臺的偏差。
4.在幹骺端行楔形外側閉合截骨。根據術前的截骨計劃,在幹骺端適當位置截除底邊位於外側的三角形骨塊,閉合遠近截骨端並平行穿入兩枚斯氏針。將此截取下的三角骨塊或腓骨段填塞於抬起的內側脛骨平臺下,交叉斯氏針固定骨骺及植骨塊。
13 併發症
截骨矯正膝內、外翻畸形的常見併發症包括:前側肌間隔室綜合徵、動脈栓塞和腓神經損傷。Steel、Sandrow以及Stretching通過對施行截骨術患者的動脈造影顯示,內翻矯正(矯正外翻畸形)時脛前動脈在骨間膜處受到牽拉,而在外翻矯正(矯正內翻畸形)時脛前動脈在此處受到壓迫。無論產生併發症原因如何,早期診斷並將肢體放回矯正前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腓總神經的麻痹主要表現爲足背部感覺喪失、主動背伸障礙,不伴有疼痛。背伸減弱和足趾屈曲時的劇烈疼痛則提示有動脈栓塞或前側肌間隔室綜合徵的發生。治療的原則:
1.對於腓神經牽拉傷(通常出現於內翻矯正術),應立即去除石膏並將肢體恢復到術前的位置。去除所有對腓神經可能的壓迫,鬆解敷料包紮,並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
2.對前側肌間隔室綜合徵,應去除石膏固定、恢復肢體爲術前的位置,鬆解包紮。如果沒有立即恢復,儘快的施行肌間隔室切開術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