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遠端胃癌根2式胃次全切除術用於胃癌的治療。 胃癌分爲早期、進展期。早期胃癌是指癌竈僅侷限在黏膜內或黏膜下層,尚未侵及淺肌層者。病變範圍的大小,有無淋巴結轉移,均不能作爲判斷早晚的標準,惟一的標準是侵犯的深度。進展期胃癌是與早期胃癌相對而言的。凡癌竈侵及肌層以上,不論大小或有無淋巴結轉移,均屬進展期胃癌。
按照淋巴結清除範圍的不同,可將胃癌手術方式分爲根1、根2和根3三類。根是指對胃本身癌竈的徹底切除。1、2、3是指對淋巴結清除的範圍,即清除第1站、第2站或第3站淋巴結。根據原發癌竈所處部位的不同(胃竇部、胃體部和胃底部),應清除相應的第1站、第2站或第3站淋巴結所包括的範圍亦有不同(表1.5.8.1-1)。
7 禁忌症
1.臨牀已證實有遠處轉移,如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直腸指診觸及直腸膀胱(子宮)窩有腫物,B超、CT或胸片證實有肝或肺轉移者。
2.剖腹探查發現腹壁已有瀰漫性種植轉移,肝臟有轉移竈,腫瘤已侵犯胰腺實質或已累及腸繫膜上動脈,盆腔已有腫物種植,腹主動脈旁已有淋巴結轉移者。
8 術前準備
1.糾正貧血、腹水和低蛋白血症。可酌情給輸血、血漿或人血白蛋白,以及短期的靜脈營養,改善營養狀況。
2.對伴有不全幽門梗阻者應禁食或僅進流質飲食,同時給予3~5d的洗胃。
5.手術日晨放置鼻胃管。
10 手術步驟
10.1 1.手術切口
以上腹正中由劍突向下繞臍左側到臍下4cm爲最常用的切口,可自由延伸,達到充分顯露的要求(圖1.5.8.1-1)。
10.2 2.腹腔探查
剖腹後先做全面探查,注意有無腹水,記錄腹水的色與量。按順序探查肝右、左葉,膽囊、脾臟、雙腎、橫結腸及小腸系膜根部,大網膜及腹壁,盆腔有無腫瘤轉移或種植之結節。最後再查胃原發腫瘤部位、大小、腫瘤是否侵及或侵出漿膜。在橫結腸上緣切開胃結腸韌帶,進入小網膜囊,瞭解胃後壁的腫瘤有無侵及胰腺。檢查胃周各組淋巴結的情況,重點是腹腔動脈根部、胃左動脈、肝總動脈、脾動脈根部及此幹處的淋巴結以及腹主動脈旁的淋巴結。根據探查結果,確定手術方式。
10.3 3.遊離大網膜
在橫結腸上緣剪開胃結腸韌帶,將橫結腸系膜之前葉分離,用鈍性分離,在疏鬆間隙內進行,可有小的血管支,均加以切斷結紮(圖1.5.8.1-2)。向上分離直到胰腺下緣,將胰腺之包膜分離,直到胰腺上緣(圖1.5.8.1-3)。
10.4 4.遊離胃網膜右動脈根部
此部位有幽門下淋巴結羣(第6組),不宜大塊分離,應將前後兩葉腹膜分開,將胃網膜右動脈由胰十二指腸動脈分支根部離斷結紮。否則難以清除全部淋巴結(圖1.5.8.1-4)。
10.5 5.遊離小網膜
在十二指腸上緣,膽總管內側切開小網膜,清除肝固有動脈周圍之淋巴結(第12組)。在胃十二指腸動脈分出胃右動脈處切斷胃右動脈(圖1.5.8.1-5),清除幽門上淋巴結羣(第5組)。沿肝總動脈切開動脈鞘,清除肝總動脈及胰腺上緣之淋巴結(第8組),向左直到腹腔動脈及胃左動脈交叉處(圖1.5.8.1-6)。
10.6 6.離斷十二指腸
在幽門右側約4cm處用兩把有齒血管鉗夾住十二指腸,在其間切斷十二指腸。遠端留做胃十二指腸吻合用(圖1.5.8.1-7)。若腫瘤較晚,可因局部腫瘤復發而致胃十二指腸吻合處出現梗阻,則不宜做胃十二指腸吻合,準備行胃空腸吻合,則可用XF形吻合器將十二指腸遠端釘合封閉(圖1.5.8.1-8),或用手法分兩層縫合封閉(圖1.5.8.1-9)。
10.7 7.胃左動脈根及腹腔動脈周圍之淋巴結清除
將離斷之胃翻向上方,在胰腺上緣肝總動脈之起始部找到胃左動脈。此處常有較多相互融合的淋巴結。將動、靜脈兩側之腹膜剪開,銳性分離,分別顯露胃左動脈和靜脈。先切斷並結紮靜脈,再切斷胃左動脈。應在距其起始部0.5cm處切斷,近心端用結紮加貫穿縫合(圖1.5.8.1-10,1.5.8.1-11)。若此處有較大融合之淋巴結包繞時,分離必須小心,有時胃左動脈與腹腔動脈的距離甚小,且動脈壁本身因受壓而有退變,鉗夾過重就可能破裂出血。一旦發生,先用手指壓迫,再用無創血管鉗夾住腹腔動脈,在直視下用無創血管針加以縫合(圖1.5.8.1-12)。
10.8 8.清除第11組淋巴結
沿胰腺上緣,順脾動脈向左分離,清除脾動脈周圍之淋巴結及脂肪組織。此處可能有一支胃後動脈由脾動脈分出,應將之切斷結紮,一般不必分離到脾門處(圖1.5.8.1-13)。
10.9 9.清除第1、2組淋巴結
將胃向上翻起,離斷小網膜,先清除賁門右側淋巴結及脂肪組織,再清除賁門左側之淋巴結及脂肪組織。胃後壁與膈肌角之間的脂肪組織亦應清除。此處手術可用剪刀進行銳性分離,一般無重要血管(圖1.5.8.1-14)。
10.10 10.離斷胃近端
遠端胃切除時的切斷線在小彎側相當於賁門下4cm,大彎側在切斷第2支胃短血管上方,先用兩把有齒血管鉗在大彎側鉗夾胃壁,根據十二指腸的寬窄,一般要夾4~5cm。在兩把有齒血管鉗之間切斷胃,在切斷的右端胃壁縫一支持線,用XF型縫合器鉗夾小彎側之胃壁,將胃切除。若縫合滿意,可不必做漿肌層內翻縫合,否則可加一層漿肌層內翻縫合(圖1.5.8.1-15)。
10.11 11.胃腸吻合重建通路
手法縫合:①先將胃後壁與十二指腸後壁做漿肌層間斷內翻縫合,一般是先放置縫線,後逐一打結(圖1.5.8.1-16)。後壁縫合後,在有齒血管鉗的前後切開胃壁漿肌層,縫扎黏膜下血管(圖1.5.8.1-17)。最後切開黏膜,將胃殘端之有齒血管鉗去除;②在十二指腸近端沿有齒管鉗切斷十二指腸壁,若有血管性出血,應加以縫扎(圖1.5.8.1-18)。③將胃後壁與十二指腸後壁用3-0不吸收線做間斷全層內翻縫合。將胃管末端5cm放入十二指腸內(圖1.5.8.1-19),再用3-0不吸收線間斷全層內翻縫合胃與十二腸的前壁,然後將胃與十二指腸前壁間斷漿肌層內翻縫合。注意在小彎側之三角區應做胃前後壁與十二指腸的U形縫合1針(圖1.5.8.1-20)。
10.12 12.放置引流
做根2式胃次全切除術,由於做大量淋巴結清掃及剝離胰腺被膜,術後有較大量的滲液,必須加以引流。一般在右側肝下,吻合口外側放置香菸及乳膠引流管各一根,由右肋緣下腹直肌外緣外側另做戳口引出(圖1.5.8.1-21)。
10.13 13.關閉腹部切口
腹壁各層切口應按腹白線與腹膜,皮下組織、皮膚等層間斷縫合(圖1.5.8.1-22)。
11 術後處理
遠端胃癌根2式胃次全切除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保持胃管通暢,持續引流,一般在術後48~72h排氣後可拔除。
2.適量給予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術後3~5d無感染跡象者即可停用。
3.根據引流液的多少,定時更換敷料,保持局部清潔。香菸引流可在術後48h拔除,乳膠引流管則視引流量而定,一般在術後1周內拔除。
4.術後早期需用靜脈維持營養,在拔除胃管後可開始口服清淡的流質飲食。後改爲流質至半流質飲食。一般在術後5~7d即可進半流質飲食。
12 併發症
12.1 1.術後吻合口漏
若患者術前已有幽門梗阻,長期進食不足,營養狀況低下,手術操作時吻合口有較大張力,縫合不夠確切,術後可能出現吻合口漏。一般在術後5~7d出現。如腹腔引流管尚未拔除,可由引流管處流出胃腸內容物,有侷限的腹膜炎現象,吞服亞甲藍可進一步證實。一旦出現吻合口漏,應禁食,將腹腔引流管改爲雙套管沖洗吸引,用全腸外營養支持治療。絕大多數病例的漏經上述治療後可在3~4周內癒合。
12.2 2.切口感染
本手術爲污染手術,若術中對切口防護不夠完善,在實施胃腸吻合過程中有胃腸液外溢,就可能發生切口感染。一般在術後1周左右出現。多數是在皮下層的感染,應將有感染部位的切口敞開,充分引流。
12.3 3.腹腔內殘留感染
若手術後放置的引流管引流不暢,或引流管拔除過早,使部分滲液積存於局部,有可能導致腹腔局部感染。表現爲體溫升高,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可有或無侷限的腹痛或腹部壓痛,一般較難確診。多次用B超掃描腹部,可能發現局部有積液的暗區。一旦確診,可通過B超引導穿刺證實後加以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