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敷臍法是選用適當藥物,製成一定的劑型(粉、糊、膏)填敷臍中,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臍名神闕,自古只灸不針,到唐代逐漸發展爲藥灸並用,即用藥灸來治病。晉、唐以後,隨着穴位敷藥療法的誕生,在神闕穴貼敷藥物以治病的方法即敷臍法,也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如《萬病回春》治“小兒瀉不止,五倍子、陳醋稀熬成膏,貼臍上”。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三卷、四卷中,對許多病證都記載了敷臍方藥,如治水腫尿短,以針砂“同豬苓、地龍、蔥涎貼臍”。其後,趙學敏的《串雅內編》對敷臍的方藥有更多記載。至吳尚先所編纂的《理瀹駢文》載敷臍方劑數十首,冠其它經穴、要穴之首,涉及內、外、婦、兒等科病症”。他認爲“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爲第一捷法”,“對上下焦之病,也可用敷臍而上下相應”。目前,此法應用更加廣泛,敷臍方法也由單一的敷臍法,發展爲填臍、貼臍、填貼混合等多種方法,成爲中醫臨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3 操作方法
根據具體病證及治療需要,選擇適當的藥物,製成一定的劑型進行敷貼。目前敷臍方法主要有填臍法、貼臍法、填貼混合法等。填臍法又有填藥末、填藥糊、填藥餅等。貼臍法有貼膏藥、貼布膏等。凡溶於水和脂的藥物成分,皆易於透皮吸收。臨牀實踐也證明,藥物製成糊狀填敷,其療效要優於粉末狀。此外,用閉式敷料(如用膠布固封)可促進藥物吸收。
4 主治病症
4.1 小兒疳積
1.肥兒膏(《中醫外治法類編》) 茯苓、白朮、黃花、炙甘草、制厚朴、檳榔、山楂、麥芽、神曲、陳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藥、莪術、使君子、川楝肉、胡黃連、蕪荑各15g。上藥浸麻油內,1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藥枯,去渣,加硃砂3g,黃丹收膏,取藥膏貼肚臍上。功能健脾消積。主治小兒疳積。
2.梔子蔥白膏(《穴敷療法聚方鏡》) 梔子、芒硝各9g,杏仁6g,蔥白7節(1寸1節)。將前三味研末,用蔥白搗爛如泥狀,再攪白麪陳醋調和成膏,貼臍部,7天后揭去。功能清熱消積。主治小兒疳積。
3.艾葉糊(《中草藥外治療法》) 艾葉、酒、胡椒末各適量。將艾葉搗爛,加酒、胡椒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功能溫中散寒消積。主治小兒疳積屬虛寒者。
4.2 小兒厭食
1.加味焦三仙糊(中醫雜誌1986;(2):31) 炒神曲、炒麥芽、焦山楂個各10g,炒萊菔子6g,炒雞內金5g。加減:兼有乳食停滯者,加陳皮6g,酒大黃5g。脾溼困中者,加白扁豆lOg,苡仁10g。先天不足者,加人蔘3克(或黨蔘6g),乾薑.5g,炙甘草6g。脾胃虛弱者,加黨蔘lOg,山藥lOg,白朮6g。噁心嘔吐者,加半夏、藿香、枳殼各6g。大便稀溏者,加蒼朮lOg,訶子6g。將上述藥物共研細末,加澱粉1~3克,用開水調成糊狀。晚上睡前敷於患兒臍上,外用繃帶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爲1療程。如不愈,間隔l周,再進行第二療程。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主治各種因素導致的小兒厭食。
2.檳榔散(河南中醫1987;(3):22) 檳榔2份,良姜1份。將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取適量藥末填充臍中,以紗布(蓋住肚臍爲度)覆蓋,用膠布固定。功能溫中行氣導滯。主治中焦虛寒食滯胃腸之厭食症。
4.3 遺尿
硫磺大蔥糊(《中醫外治法集要》) 硫磺30g,大蔥120g。將硫磺研末,再和大蔥共搗如泥,烘熱,裝紗布袋,敷臍,外用紗布包裹,或用膠布固定。每晚1次,連敷7~10天。功能溫腎散寒。主治小兒腎氣不足,下元虛冷之遺尿。
4.4 小兒泄瀉
速得效小膏藥(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9;8(4):31) 肉桂、白頭翁、馬齒莧、小茴香各等份。上藥烘乾,研末,麻油煉丹後參入藥粉收膏,每張膏藥重3g,用時將膏藥用文火烘化後,貼敷於神厥穴處。3日內效果不明顯者可更換
4.5 小兒夜啼
1.硃砂五倍子餅(山東中醫雜誌1984;(5):46) 硃砂O.5g,五倍子1.5g。將藥物共研細末,再與適量茶葉拌勻,加水捏成餅狀敷於臍內,每天更換1次。功能清熱鎮驚安神。主治小兒心經積熱之夜啼、自汗、盜汗。
2.牛蒡子散(《穴敷療法聚方鏡》) 牛蒡子,將牛蒡子研成粉,取適量放膏中,貼臍。功能清熱安神。主治小兒夜啼。
4.6 咳嗽
1.寒咳散(《中醫藥物貼臍療法》) 白芥子5g,半夏3g,麻黃5g,肉桂5g,細辛3g,丁香O.5g。上藥共研細末,將臍部用75%酒精消毒後,取藥物納置臍內,用膠布密蓋固定,每日換藥1次,直至病癒。功能疏散風寒,化痰止咳。主治風寒咳嗽。
2.熱咳散(同上) 魚腥草15g,青黛10g,蛤殼10g,蔥白3根,冰片0.3g。將前三味藥研碎爲末,取蔥白、冰片與藥末共搗爛如糊,用法同上。功能疏散風熱,清熱止咳。主治風熱及火熱咳嗽。
3.久咳膏(同上) 罌粟殼30g,五味子30g,蜂蜜適量。將前二味藥研極細末,入瓶密貯備用。用時以蜜調膏。用法同上。功能斂肺止咳。主治久咳。
4.7 胃痛
麝香暖臍膏(《中醫外治法集要》) 當歸、白芷、烏藥、小茴香、大茴香、香附各4g,木香2g,乳香、沒藥、丁香、肉桂、沉香各1g,麝香o.15g。用時將藥膏烘熱,敷於神闕穴,每日2次,痛止即停用。功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主治寒性、虛寒性、氣滯胃痛。
4.8 嘔吐
傷溼膏(中成藥研究1986;(12):19) 傷溼膏1貼,於乘車(船)前貼臍部。功能理氣和胃止嘔。主治乘車(船)運動昕致的嘔吐。
4.9 呃逆
吳丁散(《中國灸法集粹》) 吳茱萸、乾薑、丁香各50g,小茸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梔子20g,胡椒5g,蓽茇25g。上藥共研細末,密貯備用。用時取藥末25g,加入等量麪粉調成糊膏狀,敷臍,上蓋敷料,膠布固定。或上用熱水袋熱敷,每次敷貼3~6小時,每日1~2次。功能溫中散寒。主治胃中寒冷,呃逆沉緩有力。
4.10 高血壓病
1.臍壓散(上海中醫雜誌 1983;(1):27)膽汁制吳茱萸500g,龍膽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礬100g,硃砂50g,環戊甲噻嗪175g。將上藥混合研末,每次用藥粉200mg左右,倒入肚臍窩內,藥粉上覆蓋棉球,外用膠布固定,每週更換1次,1個月爲1療程。功能疏肝解鬱降逆。主治高血壓病I~Ⅱ期。
2.降壓散(《中醫藥物貼臍療法》) 吳茱萸、川芎、白芷各30g。將上藥研細末,過篩,取藥末15g,以脫脂棉薄裹如小球狀,填入臍孔內,用手向下壓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0天爲1療程。功能降血壓。主治原發性高血壓。
4.11 癲癇
芫花散(《中國灸法集萃》) 芫花100g醋浸1天,明雄12g,膽南星20g,白胡椒10g,上藥共爲細末,取適量納入臍中,使與臍平,覆蓋後膠布固定。功能清熱化痰開竅。主治癲癇。
4.12 癃閉
大蒜糊(《實用中醫內科學》) 獨頭蒜1個,梔子3枚,食鹽少許。將上藥共搗爛,攤於紙或紗布上,敷貼臍上,每日或隔日1換。功能清熱化溼。主治溼熱蘊積所致的癃閉。
4.13 尿頻
縮泉膏(《中醫外治法集要》) 丁香、肉桂各等份。焙乾上藥,共研細末,過篩,黃酒或水調成膏,紗布包裹敷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若寒甚,丁香、肉桂比例改爲1:3。每日1次,5日爲1療程。功能理氣散寒。主治寒溼阻滯之尿頻。
4.14 遺精
加味四物散(《理瀹駢文》) 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麥冬、知母、黃柏、黃連、梔子、炮姜、山茱萸、煅牡蠣各等份。上藥分別烘乾,共研細末,過篩,裝瓶貯備。用時取藥粉適量,開水調成膏,紗布包裹,敷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5~10次可見效。功
4.15 陽強
川楝子散(經驗方) 川楝子20g,黃連、知母、梔子、青皮、白芷各lOg,丁香6g,上藥研成細末,井水調和成糊狀,取適量填入臍中,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次。功能清熱瀉火,踊利氣機。主治各型陽強。
4.16 月經不調
乳沒調經散(《中醫外治法集要》) 乳香、沒藥、白芍、牛膝、丹蔘、山楂、廣木香、紅花各15g,冰片1g。除冰片外,餘藥烘乾,研爲細末,過篩,再將冰片調入重研一遍,裝瓶備用。臨牀用藥末20g,以生薑汁或黃酒適量,調爲稠膏,敷神闕穴及子宮穴,上置塑料薄膜,紗布覆蓋,膠布固定,2日換藥1次,連用至月經乾淨,3月1療程。功能理氣活血。主治氣滯血瘀型月經不調。
4.17 閉經
蜣螂通經散(《中醫外治方藥手冊》)蜣螂1只(焙乾),威靈仙lOg(烤乾)上藥共研細末,填神闕穴,膏藥貼蓋,約1小時後去藥,每日1~2次,連用至愈。功能活血通經。主治血瘀實證閉經。
4.18 痛經.
山楂定痛散(浙江中醫雜誌1980;l1~12:517) 山楂、乳香、沒藥、葛根、穿山甲、川厚朴各100g,白芍150g,甘草、桂枝各30g,細辛揮發油、雞血藤揮發油、冰片各適量。先將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2次,煎液濃縮成稠糊狀,混入溶於適量的95%乙醇的乳香、沒藥液,烘乾後與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細末,再加入適量的細辛揮發油、雞血藤揮發油、冰片,充分混合,過100目篩,貯藏備用。患者經前3~5天用溫水洗擦臍部舌,取上藥o•2~o.25g,氣滯血瘀者用食醋調糊,寒溼凝滯者用薑汁或酒調糊。敷於臍中,外用膠布固定。待經來痛止或經期第三天去藥。功能行氣活血,通經散寒。主治各種痛經。
4.19 帶下病
芡實散(《中醫外治法集要》) 芡實、桑螵蛸各30g,白芷20g。上藥共研細末,醋調後敷神闕穴,每日換藥1次,1周即可痊癒。功能健脾清熱利溼止帶。主治各型帶下症。
4.20 妊娠嘔吐
丁香生薑糊(中級醫刊1987;22(10)144~46) 丁香15g,半夏20g,生薑30g。先將丁香、半Jt,~-爲細末,以生薑煎濃汁,調爲糊狀,取適量塗敷臍部,外蓋紗布,並用膠布固定。功能和胃止嘔。主治各型妊娠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