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適應證
腹腔神經叢乙醇阻滯術適用於治療腹部腫瘤引起的疼痛,特別是胰腺癌痛,60%~85%患者可獲得無痛。硬膜外間隙注入局麻藥後,腹部產生溫暖感時疼痛消失的癌痛患者,是腹腔神經叢乙醇阻滯的最佳適應證。
4 禁忌證
2.與內臟神經傳入纖維無關的疼痛,例如食管、胸壁、腹壁、腹膜、腸繫膜根部、子宮頸部、膀胱等處癌症產生的疼痛,用本阻滯效果不佳或無效。
3.一般情況較差,不能離牀行走者。
7.不能配合治療或有精神異常者。
8.乙醇過敏者。
5 準備
治療之前,應充分向患者或家屬說明診斷、預期療效、原有其他器質性疾病在治療期間可能加重、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併發症等,並解答患者或家屬提出的問題。應備有有相關的知情同意書,列明上述事項,在患者或家屬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履行簽字手續確認後方可治療。未經患者或家屬書面同意,不應進行神經破壞性阻滯。
6 方法
1.治療前清潔背部皮膚;預先停用抗凝藥和鎮痛藥;術前檢查心電圖、肝腎功能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記錄有關情況。
2.取側臥位於X線或CT操作檯上,也可取健側臥位,腰背後弓;還可取俯臥位(肘膝位),腹部墊枕,妥善固定體位。
3.開放靜脈輸液通道,監測血壓、心電圖,準備好升壓藥及吸氧設備。
4.體表皮膚標記出穿刺點和與穿刺有關的棘突間隙;根據術前CT片的數值或體表標誌在皮膚上做出穿刺點的標記。穿刺點選在第12肋下緣,背正中線外側約4~6cm。
6.穿刺應在X線或CT引導下進行,用23號14cm長的穿刺針,與皮膚約成60°角向內斜刺,經穿刺點開始按CT照片確定的角度穿刺,在側面X線透視下進針,穿刺過程中用局麻藥浸潤各層組織。先找到第1腰椎橫突。然後將針拔至皮下,使針尖稍向外、向上方10°~15°,重新刺入,緊靠第1腰椎橫突上緣滑過,直達第1腰椎體的側面。繼之將針尖斜面轉向朝內進針,使針尖沿椎骨面向前滑行,直到沿骨面的滑動感消失。緩慢進針,邊進針,邊回吸,注意有無腦脊液、血液流出。
7.穿刺針尖端位於椎體前緣附近,距腹主動脈後壁緣約1cm。連接內有生理鹽水的注射器,判斷注入阻抗大小,繼續進針,動作應輕緩,當穿刺針尖抵達腹主動脈壁時,可感到穿刺阻力降低及注射鹽水阻力突然降低。有時通過穿刺針可感到腹主動脈的搏動,表明未刺入主動脈。拔除注射器,並測量進針深度。換上內有造影劑的注射器,回吸無血後,注入造影劑,於側面透視下觀察有無造影劑進入血管或臟器內擴散的陰影。在腹膜後間隙內造影劑的擴散陰影呈頭尾方向的條索樣陰影。
8.回吸觀察確認無腦脊液、空氣、血液流出,緩慢注射1%~2%利多卡因5ml,15min後,觀察疼痛的變化、被阻滯的神經分佈區的阻滯範圍和阻滯程度,觀察有無非阻滯區的神經功能障礙;詢問患者原有疼痛的變化。
9.注入局麻藥後,腹腔神經叢阻滯成功的標誌是腹部溫熱感、“輕鬆感”,疼痛消失,腸蠕動亢進和血壓下降。出現上述阻滯效果後,確認無不良反應,再注射乙醇行破壞性阻滯。
10.注入乙醇的量與濃度依所用局麻藥的用量來決定。例如,局麻藥用量在20ml以下,即出現阻滯效果者,需用無水乙醇15~20ml;如局麻藥用量爲20~40ml,則用75%~100%乙醇20~40ml。阻滯過程中的可能發生低血壓,注入局麻藥後即可出現血壓下降,注入乙醇後更顯著。一般在注藥後15~20min血壓最低。如果出現休克水平的低血壓,應給予補液和升壓藥物治療。
11.注入乙醇後,動脈血氧分分壓下降的患者,應注意呼吸變化,必要時吸氧,監測通氣功能和血氧飽和飽和度。注入乙醇後觀察1h,無異常後回病房,再平臥24h,其間密切觀察血壓和心率。
7 注意事項
1.由於腹腔神經叢系雙側後腹壁的瀰漫性組織,故應注射大容積神經破壞藥阻滯雙側,以獲得最佳效果。另一種方法是在開腹後直接在腹腔神經叢注藥,即前入路法,較爲準確,但無法重複注藥。疼痛緩解時間長達5周至4個月。
2.術前應做好充分準備,有條件應做CT照片討論,因爲腹腔神經叢與周圍的臟器之間的關係,可隨體位或因腹腔內腫瘤而變動。根據CT照片可以確定阻滯時的體位及穿刺途徑,應力求穿刺針尖端刺到主動脈後緣的過程中不損傷周圍組織。經此照片可測定刺入點、刺入角度、穿刺深度、推定穿刺針在椎體投影的位置。
3.原有的疼痛是判斷阻滯效果的重要指標,儘可能在實施阻滯前2~3h以內不做任何鎮痛處理。阻滯前6~8h禁食,建立靜脈通路,適當補充液體,以防止低血壓。
4.硬膜外間隙阻滯的效果確切可幫助確定實施腹腔神經叢阻滯的預期效果。有條件時,可先行硬膜外間隙阻滯,當注入局麻藥後,患者腹部產生溫暖感時疼痛消失,則是腹腔神經叢阻滯的最佳適應證。
5.在無飲酒經驗或飲酒量少的患者,有時在注入乙醇後,脈搏加快,面色潮紅,有時出冷汗,呼吸急促、噁心、嘔吐等,嚴重者出現急性乙醇中毒症狀,應給與對症治療。
6.經穿刺針有血液迴流時,可能已穿破腹主動脈或腎動、靜脈,應從操作手法上避免發生。
7.注入乙醇時,腰背部輕度燒灼感,也可僅伴有不愉快感而無疼痛。有的患者述注入乙醇時出現肩、上肢部放射痛,考慮穿刺針此時位於膈肌內,應立刻停止注射。左側穿刺也有刺入胸腔的危險,乙醇浸潤胸壁可引起胸、背部疼痛,應高度注意。
8.大劑量局麻藥阻滯時,惡液質及低蛋白血症患者易發生局麻藥毒性反應。表現爲肢體顫動,嚴重者出現抽搐。
9.阻滯後出現腹瀉、腹痛腹腹脹,可持續數日。系腸蠕動增強所致,可自行消失。腹痛是一過性,不應認爲阻滯無效。
10.有的患者阻滯後持續低血壓,需補液並給予升壓藥。除了阻滯後血管擴張外,還應注意排除出血的可能性。CT掃描可幫助診斷腹膜後血腫。安靜時低血壓通常在24h內恢復正常,罕有超過1周者。若血壓較長時間不恢復,要查血糖,可能存在低血糖。
11.安靜時低血壓恢復正常後,當患者坐起、起立等體位變化時仍有可能發生低血壓。常在阻滯後2~3d內,有的持續1周以上恢復正常。必要時可口服升壓藥。在接受腹腔神經叢阻滯後1年內,因各種原因接受全身麻醉、脊髓麻醉或硬膜麻醉時,必須警惕發生嚴重低血壓。
12.因乙醇擴散阻滯了其他神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軀體神經阻滯引起腹痛伴感覺障礙。腰交感神經節阻滯時,出現下肢溫暖感。亦有發生硬膜外間隙、蛛網膜下隙阻滯的報道。因此應在X線透視下進行穿刺操作,根據造影劑擴散影像並檢查局麻藥試阻滯效果,對於預防不良反應是非常重要的。
13.腹腔神經叢阻滯的嚴重合並症發生率非常低。但在治療前必須嚴格查驗患者的生命體徵,術中和術後密切觀察。醫師應該掌握腹主動脈、腎臟以及其他腹部器官之間的正常解剖關係,以及有關該阻滯的操作細節和經驗。在術前應向家屬講清楚,並應辦理術前家屬知情同意簽字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