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介入手術(interventional operation)是利用超聲、計算機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X射線、腹腔鏡等現代醫學影像導向技術,對病變所在器官和組織進行定向手術,以達診斷和治療目的。目前該法已成爲綜合治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於其具有微創傷、定位準確、安全有效及併發症少等優點,近20年發展迅速。一般分爲血管性介入手術及非血管性介入手術兩大類別。
血管介入性手術由Seldinger於1953年創立。根據置管位置不同分爲三種類型:亞選擇性——插至腹主動脈;選擇性——插至腹主動脈一級分支;超選擇性——插至腹主動脈二級或更小的分支。該手術創傷小,操作簡便,介入部位準確,使一些不能手術的病人獲得治療機會,簡化了外科手術。主要包括:血管造影、血管栓塞、血管成形灌注化療、引流及活組織檢查等。
隨着醫學生物技術研究的不斷進步,婦科惡性腫瘤的治療手段也不斷豐富。腫瘤介入手術,由於其微創性,定位準確,安全有效及併發症少等諸多優點,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B超、CT、MRI等現代影像設備的應用及介入器械的不斷研製更新前提下,近20年來,介入手術迅速發展使其更爲方便和安全有效,不但提高療效也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圖11.6.1.3-1~11.6.1.3-12)。
8 適應症
婦科惡性腫瘤的介入手術適用於:
1.婦科惡性腫瘤,如外陰癌、子宮頸癌、子宮肉瘤、卵巢癌、惡性滋養細胞腫瘤及輸卵管癌中、晚期。
3.緩解晚期癌的症狀,控制腹水,爲改善全身狀況而行介入化療,以延長患者生命和提高生活質量。
4.對於經手術或放療後復發患者,有利於殘存瘤或盆腔轉移病竈的消除。
5.術前因腫瘤較大或分期較晚者無法行放療或廣泛性手術患者,利用介入手術進行化療,可使腫瘤縮小,減輕對臟器的壓迫,減少腹水,爲進一步手術或放療創造條件。
9 禁忌症
1.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
2.白細胞低下(小於3×109/L)。
3.碘過敏試驗陽性病人爲相對禁忌證,目前已可採用非離子型造影劑,如歐乃派克(omnipaque)。一般均可順利進行。“碘過敏”已不是絕對禁忌證。
10 術前準備
1.常規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胸透、心電圖檢查,凝血三項及血型。
2.B超、CT或MRI檢查。
3.血腫瘤標記物檢查 CA125、CA19.9、CEA、AFP等。
4.外陰及腹股溝區備皮,作青黴素、普魯卡因皮試及泛影葡胺過敏試驗。
5.術前3d口服潘生丁25mg,3/d,術前1d使用抗生素。
12 手術步驟
1.放置導尿管。
3.採用Selding′s方法,經皮股動脈穿刺,常規放置導管鞘。
4.將5F“C”管或西蒙導管依次進行對側或同側髂內動脈插管。
5.入髂內動脈後常規造影,加壓注入40%~60%離子型或非離子型造影劑使髂血管顯影,觀察髂血管分支走行情況。
7.將導管轉向下方,常規避開臀動脈及髂腰動脈,經髂內動脈前幹選擇性插入腫瘤供血動脈(多爲子宮動脈,卵巢癌40%血供來自子宮動脈分支)。
8.腫瘤部位血管明顯增粗、捲曲、在造影劑下呈特異性的腫瘤染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