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冷痹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ēng lěng bì

2 英文參考

arthralg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風冷痹爲病證名[1]。《聖濟總錄》卷二十:“風冷痹。論曰:痹雖異狀,此皆本於三氣寒氣多者,謂之冷痹。其證令人腳膝痠疼,行履艱難,四肢𤸷麻,身體俱痛,甚則有一身不隨者。”本病如見身體不隨,四肢麻木,不覺痛癢,不能言語者,宜防風湯等方[1]

參見寒痹寒痹爲病證名[2]。又名痛痹骨痹[2]。《黃帝內經靈樞·賊風》:“此皆嘗有所傷於溼氣,藏於血脈之中……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爲寒痹。”《證治準繩·雜病》:“寒痹者,四肢攣痛,關節浮腫。”《症因脈治》卷三:“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緊,得熱稍減,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痹之治,寒傷太陽,在營分無汗麻黃續命湯;傷衛有汗桂枝續命湯;寒傷陽明,幹葛續命湯;在少陽柴胡續命湯。今家祕立十味羌活湯通治之。”亦可用茯苓湯五積散等方[2]。痛甚者,可用五靈散。一說寒痹皮痹[2]。《張氏醫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蟲行狀。”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7.

治療風冷痹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風冷痹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風冷痹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