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灸

藥物敷貼法 鍼灸學 灸法 中醫學 天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ā pào jiǔ

2 英文參考

drug epispastic moxibus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vesiculating moxibus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lister-bearing medicinal cupping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發泡灸:1.用刺激藥物敷貼穴位使局部皮膚發泡;2.灸灼穴位皮膚使之發泡

4 刺激藥物敷貼穴位使局部皮膚發泡·發泡灸

發泡灸指用艾炷燒灼或用刺激藥物敷貼穴位使局部皮膚發泡的治療方法[1][2]水皰一般不必挑破,可任其自然吸收[2]。適用於瘧疾頭痛黃疸神經性皮炎[2]

參見敷藥發泡法敷藥發泡法灸法的一種[3]。又稱天灸自灸冷灸無熱灸[3]。指採用某些對皮膚刺激作用藥物外敷於穴位,以起到類似艾灸效果的方法[3]。本法早見於《資生經·卷三》[3]。其法用大蒜毛茛天南星蓖麻子威靈仙等搗成糊狀外敷[3]。或以白芥子斑蝥等研末水調外敷[3]敷藥部位初起時感到發燙、灼痛,漸致起泡[3]。其中發泡作用最強者是斑蝥,較輕的是大蒜[3]。如敷藥時較短,也可以只引起充血發燙而不致起泡[3]敷藥發泡後應注意保護瘡面,防止感染[3]。一般關節病痛可在局部選穴[3]哮喘可敷膻中大椎肺俞氣海腎俞[3]瘧疾可敷內關大椎[3]扁桃體炎可敷合谷[3]滯產可敷湧泉[3]

5 灸灼穴位皮膚使之發泡·發泡灸

發泡灸爲灸灼穴位皮膚使之發泡[3]。一般着膚灸時可用小艾炷,灸至皮膚表面稍現黃斑爲止;間隔灸時可用中等艾炷,灸至局部出現明顯紅暈爲止[3]。灸後漸起小泡,不必挑破,任其自然吸收[3]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3.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