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腹瀉病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臨牀主要表現爲大便次數增多且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血便,可伴有發熱、嘔吐、腹痛,重者可出現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和全身中毒症狀。遷延性和慢性腹瀉常伴有營養不良、貧血、免疫功能低下、生長發育落後等併發症。
3 兒童腹瀉病的病因
3.1 感染性
感染性分爲腸道內感染和腸道外感染,腸道內感染的病原常見有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腸道外感染是腸道外組織、器官受到感染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皮膚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時,可因發熱或病原體毒素作用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瀉,又稱症狀性腹瀉。
3.2 非感染性
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食餌性腹瀉:由於食物量過多、過少,或質量不當,如過多過早餵哺大量澱粉、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和斷奶等均可導致腹瀉。過敏性腹瀉:如對牛奶、大豆、雞蛋等過敏而引起腹瀉。原發性或繼發性糖、蛋白質、脂肪吸收不良:如雙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腸道對糖的消化吸收不良,乳糖積滯而引起腹瀉。其他因素:如氣候的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過少或由於口渴飲奶過多等都可能誘發消化功能紊亂導致腹瀉。
4 兒童腹瀉病的臨牀表現
4.1 一般表現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瀉具有不同的臨牀特點和過程。連續病程在2周以內的腹瀉爲急性腹瀉,病程2周~2月爲遷延性腹瀉,慢性腹瀉的病程爲2個月以上。
腹瀉病的共同臨牀表現:
輕型腹瀉:常由飲食因素及腸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緩,以胃腸道症狀爲主,食慾不振,偶有溢乳或嘔吐,大便次數增多(3~10次/天),呈黃色或黃綠色,稀薄或帶水,有酸味,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和泡沫。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症狀,多在數日內痊癒。大便鏡檢可見少量白細胞。
重型腹瀉:多由腸道內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輕型逐漸加重而來。腹瀉頻繁,大便每日十餘次至數十次,多爲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亦可爲粘液膿血便,常伴嘔吐。有較明顯的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如脫水、酸中毒、低鉀血癥、低鈣血癥等)和全身中毒症狀(包括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昏迷、休克等)。
4.2 實驗室檢查
1.便常規、便培養、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病原血清學檢查等有助診斷。
5 診斷與鑑別診斷
5.1 診斷
根據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即可診斷爲腹瀉病,需根據病程、病情輕重進一步作出分期和分型診斷;病因明確後應作出病因診斷,如細菌性痢疾、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輪狀病毒腸炎等。
也可以根據腹瀉病程、大便性質、大便的肉眼和鏡檢所見、發病季節、發病年齡及流行情況,估計最可能的診斷。如粘膿便或膿血便,要考慮爲細菌性痢疾或侵襲性細菌感染;急性水樣便,多爲病毒或產毒性細菌感染。
非感染性腹瀉可根據病史、症狀、體徵及實驗室檢查分析,診斷爲食餌性腹瀉、症狀性腹瀉、過敏性腹瀉、糖原性腹瀉等。
5.2 鑑別診斷
5.2.1 生理性腹瀉
生理性腹瀉多見於6個月以內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溼疹,生後不久即出現大便次數多而稀薄,但無嘔吐,食慾好,不影響生長發育,添加輔食後大便逐漸轉爲正常。
5.2.2 急性壞死性腸炎
急性壞死性腸炎起病急,腹痛、腹脹、腹瀉,嘔吐,高熱。大便初爲水樣,繼而轉果醬樣或赤豆湯樣血便。常伴明顯中毒症狀,甚至休克。腹部立臥位X線片可見小腸侷限性充氣擴張,腸間隙增寬,腸壁積氣等。
6 兒童腹瀉病的治療
(一)預防脫水。給患兒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如ORS溶液、米湯加鹽溶液、糖鹽水等。
(二)糾正脫水。對輕-中度脫水,可用ORS糾正,最初四小時內ORS液的用量爲:體重×75mL。對重度脫水的患兒,應儘快到醫院輸液;有尿後注意補鉀。
(三)繼續飲食。但需根據個體年齡、病情和平時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整。母乳餵養的嬰兒繼續哺乳;人工餵養兒,6個月以下者,可用等量米湯或稀釋的牛奶或其它代乳品;6個月以上者,可給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病毒性腸炎多有雙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對疑似病例改爲去乳糖配方奶粉或豆奶粉等。腹瀉停止後,繼續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並每日加餐一次,共2周。營養不良患兒應加餐至完全恢復。
(四)合理用藥。
1.抗感染:一般水樣便不用抗菌藥物,對重症患兒、免疫功能低下的衰弱患兒可酌情選用抗菌藥物。粘液便、膿血便可根據臨牀特點經驗性選用抗菌藥物,再根據大便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進行調整。對抗菌藥物誘發的腸炎,應先停用抗菌藥物。阿米巴痢疾及藍氏賈弟鞭毛蟲腸炎可採用滅滴靈治療。
2.微生態療法: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羣的生態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襲,控制腹瀉,如雙岐桿菌、嗜酸乳桿菌等。
3.腸粘膜保護劑,如雙八面體蒙脫石等。
7 兒童腹瀉病治療的常見誤區
(一)濫用靜脈補液。
小兒腹瀉首要的治療是預防和治療脫水,靜脈補液帶來的風險很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用藥原則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靜脈補液,因爲口服用藥更安全,可選擇使用安全有效的口服補液。
(二)濫用抗菌藥物。
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可以是感染性的、也可是非感染的。輪狀病毒等一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瀉以及非感染性腹瀉如食物過敏,均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只需要補液、補鋅、繼續餵養。濫用抗菌藥物對孩子有害無益,還白白增加治療費用。
(三)濫用止瀉藥。
有些情況下,使用止瀉藥物會使細菌毒素在體內滯留,帶來風險;是否使用止瀉藥物不能一概而論,應該聽從醫生的判斷。
(四)禁食。
以往患兒腹瀉,爲了讓胃腸道得以休息,比較強調限制飲食,或乾脆禁食。近年來,專家們認爲禁食有害無益;特別是在腹瀉大量丟失水分的情況下,會加重脫水和酸中毒,同時進食太少,孩子處於飢餓狀態,會增加腸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