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海洋中魚類品種很多,其中有毒的魚亦有不少,在大西洋沿岸有棘狀狗魚、黑淺鱈、海鰩魚、鮎魚及瞻魚等,都是毒魚。在我國的渤海及黃海常見的刺人的毒魚主要是鬼鮋、赤虹、鯒魚,它們體表都有毒刺,毒刺和體內的毒腺相通,當下海捕魚或採集海產品時,常被毒魚刺傷,引起皮炎,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發病以夏秋季多見,主要見於青年男性。被刺後,傷口立即流血,並覺疼痛難忍,可持續數小時,然後傷口周圍出現廣泛性紅腫,好似蜂窩織炎。治療應抬高患處,用鹽酸依米丁(吐根鹼)注射液1ml(0.03~0.06g)在傷口近心端作皮下注射,疼痛可在數分鐘後緩解。
10 病因
人在海水中接觸到毒魚時,則可被其刺傷,引起發病。
10.1 鬼鮋
俗稱海蜇子、蠍子魚、毒騰、鬼騰、鋸鮋。爲硬骨魚類,喜在海底或海邊的石縫及沙土中生活,體長呈黑褐色,體表無鱗,口大,頭部有較多分散的粗鈍頭棘,背部有許多尖銳的長鰭棘,頭尾各有一鰭棘,這兩種棘的兩旁各有深溝與基部的囊狀毒腺相通。當赤足下海踏在鬼鮋上或在海中觸碰了它,鰭棘刺入皮膚,毒液由棘溝注入皮內,引起皮膚損 傷。
10.2 赤魟
俗稱黃鱝、滑子魚、洋魚、黃邊撈子、鮠骨魚、土魚等,爲軟骨魚類,尾部有1對扁平鋸齒狀尾棘,棘上有溝和基底的毒腺相通。在海中若觸及赤魟,其體表的棘溝刺入皮膚,體內的毒液由棘溝注入人體,引起皮膚損傷。
10.3 鯒魚
12 毒魚刺傷的臨牀表現
發病以夏秋季多見,主要見於青年男性。被刺後,傷口立即流血,並覺疼痛難忍,可持續數小時,然後傷口周圍出現廣泛性紅腫,好似蜂窩織炎。如病情繼續發展,則局部組織腫脹更顯著,變爲紫黑色並出現瘀點。常見於手足露出部位。輕者一週可消退,重者可伴發嘔吐、腹痛、大汗、虛脫及心律失常,甚至出現全身肌肉麻痹死亡。
除有皮膚損傷外尚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狀。由於毒魚體內毒液是由分子量不同的肽、蛋白質、多種酶和其它物質組成,這種毒素的理化性質不夠穩定,加熱後易被破壞,若注入的毒素較多,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多汗、虛脫、心悸,嚴重者可出現抽搐、譫語、呼吸及肌肉麻痹而死亡。
15 毒魚刺傷的治療
治療應抬高患處,立即給予解毒止痛處理,用利多卡因或1%普魯卡因在傷口周圍皮下注射或鹽酸依米丁(吐根鹼)注射液1ml(0.03~0.06g)在傷口近心端作皮下注射,疼痛可在數分鐘後緩解。也可用弱鹼性液體清洗傷口,並防止繼發感染。對重症患者應給予相應內科治療。出現中毒症狀要及時進行搶救。給予抗組胺藥和皮質類固醇,必要時可口服季德勝蛇藥片。
處理注意:醫生首先把刀片燒燙,然後在刺傷部位周圍呈放射狀切開,局部皮膚燒灼,使中毒的組織變性。與此同時,對患者大量輸液,以利排出毒素,並口服、外敷季德勝蛇藥,達到清熱解毒的作用。第二天,患者腫脹範圍擴大至上臂,手背腫脹尤其厲害。繼續治療並進行監護三天後,腫脹消退,檢查並無血液、神經以及心臟異常,患者病情穩定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