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註解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人類居住的星球。按與太陽的距離排列,地球是第三顆行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爲14960萬千米,繞太陽公轉的橢圓軌道的偏心率爲0.0167,公轉的平均速度爲29.79平米/秒,公轉週期爲1恆星年地球自轉的週期爲23小時56分4秒。公轉的黃道面與自轉的赤道面的交角爲23°27’這個交角造成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和寒、熱、溫帶之分。地球是一個略扁的旋轉橢球體,赤道半徑爲6378千米,偏率0.0034,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l千米。地球的質量爲5.976×l072克,平均密度爲5.52克/釐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平均爲9.82釐米/秒2。地球表面約71%爲海洋覆蓋,最深的洋底位於夏威夷羣島的馬里亞納洋溝,深達11千米。最高巔是我國珠穆朗瑪峯,高達8848.43米(2005年10月9日公佈)。地球的固體球體由地核、地幔、地殼構成,外層還有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已有46億年曆史,它是與太陽系的其他天體一起,由一塊星雲演化而成的,最後也要同整個太陽系一起完成演化週期而轉變爲另外的物質形態.地球的各種物質條件和時空特性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具有一定特殊性,因而成爲太陽系中目前已知的唯一產生出生命特別是人類的天體。在地球起源並演化到10億年之後,才從化學演化中產生出生命;地球演化到46億年,在距今300萬年前,才從生物的進化中發展出高級生命人類。生命和人類的發生和發展是由地球條件決定和制約的。“人與天地相參”、“人以天地之氣生”的觀點,如實地反映了人類與地球的這種內在的本質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