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醫大辭典》·地茄子
2.1 來源及產地
桔梗科植物銅錘玉帶草Pratia begoniifolia (Wall.)Lindl.的果實[1]。分佈西南、華南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臺灣[1]。
2.2 性味
澀,微溫[1]。
2.3 功能主治
功在固精,順氣,消積[1]。主治遺精,白帶,疝氣,小兒疳積。[1]
2.4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1]。
2.5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1]。
3 《*辭典》·地茄子
3.1 出處
3.2 拼音名
Dì Qié Zi
3.3 來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固精,順氣,消積,散瘀。治遺精,白帶,疝氣,疳積,癰腫,金瘡出血。
①《分類草藥性》:"治男子遺精,女子白帶,順氣散瘀。治一切頭暈,補氣,燉肉服。"
②《四川中藥志》:"順氣,消積,化痰,散瘀血,消癰腫。治金創出血,膀胱疝氣。"
3.6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
3.7 注意
3.8 附方
①治男子遺精,女子白帶:地茄子、金櫻子、白果根、刺梨根、粉子頭。共燉肉服。
③治小兒疳積:地茄子、柑子刺。蒸豬肝服。(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3.9 摘錄
《*辭典》
4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