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電針法指在毫針針刺的基礎上,通過針體對機體導入不同性質的電流,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1]。
關於電針的臨牀應用,國內早在1934年《鍼灸雜誌》第一期上就有報道。但比較系統的臨牀觀察和實驗研究,則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事。其法是在腧穴上進針,得氣後,於有關穴組(兩穴爲一組)上通以由電針機輸出的脈衝電流,有雙向脈衝電流(間歇振盪電流)、正弦波、方波等。其組合方式有連續波(其低於30赫的稱疏波,高於30赫的稱密波)、疏密波(疏波密波交替)、斷續波(時斷時續)、起伏波(脈衝幅度呈週期變化)、鋸齒波(起伏如鋸齒狀)等[1]。
一般使用連續波時,病人感覺較舒適,但易出現電適應現象。疏密波不易產生電適應,但病人局部常覺不適。斷續波更不易產生電適應,興奮作用較強。起伏波、鋸齒波較爲柔和,且易耐受,所用頻率多爲1~100次/秒,少數達1000次/秒以上。通電時,電量應由小到大,以病人感到舒適或能耐受爲宜。切忌忽大忽小,時有時無,引起患者不安或肌肉收縮,發生彎針、折針。一般每次通電20~30分鐘,每日或間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治療完畢,應調節電鈕至“O”位,關閉電源,除去導線,再行起針。胸背、上肢穴位使用電針時,不宜將同一對輸出的二個電極分別跨接於身體兩側,有嚴重心臟病者或靠近延腦、脊髓部的穴位應慎用。電針治療的範圍,除一般針刺的適應症外,還可用作針刺麻醉、電針休克等[1]。
3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