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针
概述:起针为针刺手法名。出针为针刺术语。针由深部提至浅部·出针:出针指针由深部提至浅部。《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将针提离皮肤·出针:出针指将针提离皮肤。《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
针刺疗法
选择体位: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
鍉针疗法
概述:鍉针疗法(spoonneedletherapy)是用鍉针按压腧穴防治疾病的方法。鍉针为古代九针之一,长约3~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疼痛性的虚证,以及属于气分的病症,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神经官能症等。实证用泻法,将针重压在经络穴位上,待病人出现酸胀得气感向上下扩散时即起针。
-
鍉针法
概述:鍉针疗法(spoonneedletherapy)是用鍉针按压腧穴防治疾病的方法。鍉针为古代九针之一,长约3~临床上多用于某些疼痛性的虚证,以及属于气分的病症,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神经官能症等。实证用泻法,将针重压在经络穴位上,待病人出现酸胀得气感向上下扩散时即起针。
-
白内障针拨术
手术方法:白内障针拨术有扁针法和圆针法两种方法:扁针操作法:以左眼为例,患者取半卧位,或用五官科检查椅取坐位,头微后仰,铺手术巾,作球后及下睑缘外侧1/3处皮下浸润麻醉或用针麻。8点钟赤道部处,向4~9点钟的外侧4mm处,与巩膜垂直,刀锋向外,作一垂直于角膜缘,穿通眼球壁全层的切口,切口长约3mm[图(1))。
-
眼针法
丙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之垂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八区为下焦。血络延伸,甚至涉及黑睛或其他区,说明病证多有传变,或有合病、并病发生;取穴方法:(1)用点眼棒或三棱针针柄在所选经区的轻轻按压,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微痛、舒适等均为穴位反应,此时可稍用力按压,使皮肤出现凹痕,作为针刺的标志。
-
口针法
概述:针刺口腔中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口针法。6.头部区域:在下唇系带周围及口腔前庭粘膜组织上。11.消化区域:在舌下腔内。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张口,直刺或斜刺,不捻针、不行针,留针20~口针针感一般不明显,如出现明显针感应重新进针。(2)如患者出现头晕眩、恶心欲吐等晕针现象时,应立即起针,及时处理。
-
银质针疗法
腰部或臀部则采取俯卧、侧卧体位,股内侧部或膝踝关节部取仰卧位,以利于操作而且可以避免晕针的发生。3.在无菌操作下于每个进针点各做0.5%利多卡因皮内注射形成直径约5mm的皮丘,使进针时艾球燃烧时不会产生皮肤的刺痛与灼痛。经皮下肌肉或筋膜直达骨膜附着处(压痛点),引出较强烈的酸沉胀麻针感为止。
-
耳前角下
耳前角下穴主治病证: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对脑血栓形成的患者针刺悬颅穴,也可使肌电幅度升高,一般5分钟即可表现出来。
-
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刺灸心法要诀》:“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动,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顺着针柄倾斜方向分段逐步退出。切忌急速猛抽,使患者增加痛苦,甚至发生折针。
-
弯针
定义:弯针(bendingofneedle)是指针刺时针身在肌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弯针的原因:弯针多由进针过快,刺激太强引起局部痉挛收缩;或针体触及坚硬组织;弯针的处理:轻度弯针可缓慢退出,针体弯曲角度较大时,应轻为摇动,顺着针柄倾斜方向出针。若因患者体位移动造成,则需先矫正体位,再行起针。
-
走马回疔丹
《医宗说约》卷六:方名:走马回疔丹组成:蟾酥(酒化)1钱,硇砂1钱,轻粉1钱,白丁香1钱,金顶砒5分,蜈蚣1条(炙),雄黄2钱,朱砂2钱,乳香6分,麝香5分。主治:疔疮初起。用法用量:糊成麦干大,插疮内,初起针破,用此1粒插入孔内,膏盖之。次后退出脓血疔根。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针刺镇痛的经络机理
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已发现:(1)镇痛区域的分布与一定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2)镇痛区的分布是单侧性的。起针以后一般本经各个穴位的耐痛阈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高水平,而对照部位则下降较快。(4)针刺感传对针刺镇痛作用有明显的影响,感传通达范围内的各个穴位,痛阈和耐痛阈提高的程度显著而且稳定。
-
雷火神针
概述:雷火神针(thunder-firemiraculousmoxaroll)为含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等药物的艾条。见《本草纲目》。病重者再针,七日后起泡即收功。凡风寒湿毒袭于经络,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筋骨疼痛,如附骨疽之类用此针之。此法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沉痼之病、腹痛、疝气、月经病等。
-
出针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俗称起针。出《黄帝内经灵枢·厥病》。金·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如出现弯针或折针时。出针法:一般是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
-
针刺镇痛
首先是从沿着本经循行路线部位开始的,然后逐渐扩展至身体其他部位,与对照点比较,本经各穴位耐痛阈的提高在时间上开始得早,在程度上也更为显著。经脉上针感未抵达的各穴则相对较差。针刺镇痛区域的分布为什么具有循经特征,为什么呈单侧性,为什么可被阻滞,这些现象,用神经—体液观点很难作出圆满解释。
-
睑内结石
睑内结石的病因病机:风邪客于脾经,留于胞睑,郁久化热,灼烁津液生痰,瘀阻于睑内面,积久变为结石。日久可致白睛红赤、黑睛生翳等变症。《秘传眼科龙木论·睑生风粟外障》诗曰:“涩痛多泪出,真如米隐睛,翻看上下睑,粟子只频生,赤白非言定,针拨更似冰,直须瘀血尽,凉药必能征”。
-
扪法
概述:扪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出《针经指南》:“扪者,凡补者出针时用手扪闭其穴也。”《针灸问对》:“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扪以养气。”指出针后,以手指扪按穴位,掩闭针孔,无令正气外泄的方法。补法多用之。《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操作相同。
-
行气四法
概述:行气四法为行气方法名。指抽添法、进气法、运气法、纳气法四种行气法。即先紧按慢提九数,得气后,慢慢转换针向,多用提按(或当呼气时按纳,吸气时上提),使气到病痛部位再直起针向下按纳。出《金针赋》。其法先直刺,行紧提慢按六数,得气后,将针斜对病痛处,行气后,让患者吸气五、七口,以助运气。
-
针灸减肥
针灸减肥是采用针刺、艾灸及耳穴疗法等多种手段,对单纯性肥胖症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疗的方法。针刺至患者有酸胀感后,反复轻提重插,大幅度、快频率捻转,使患者产生较强烈针感,然后将电针仪输出线连接在针柄上,应用连续波形,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20分钟。2分钟,在有饥饿感或进食前10分钟进行较强刺激的按摩。
-
肠区
肠区为经外奇穴名。出《针刺麻醉》。位于额部,从直对瞳孔之发际处,向外量取前发际正中点至直对瞳孔处1/2的长度,向下划与正中线平行之直线,长2厘米为该区。主治腹泻。一般沿头皮斜刺,捻转进针,每分钟捻针200次左右,持续1~2分钟,留针5~用同样方法再捻两次起针。
-
气至而去之
气至而去之为针刺术语。意谓针刺得气以后,即可起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
留针拔罐
留针拔罐又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火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留罐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取下,然后起针。此法适用于风湿痹证、麻木、扭伤等症。
-
下针十二法
下针十二法指十二种进针基本操作手法。参见“十二手法”:十二手法原称“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出《大成》。指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留、指捻、指拔、针摇十二法。其中指持是用手指持针,口温是进针前用口将针含热(现已不用),指留是出针前稍作停留,指拔为起针,其余手法均见十四法中。
-
退针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流注指微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一般是以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避免快速猛抽,以防引起出血和疼痛。
-
抽添法
抽添法为针刺手法名。与纳气法类似。即先紧按慢提九数,得气后,慢慢转换针向,多用提按(或当呼气时按纳,吸气时上提),使气到病痛部位再直起针向下按纳。用于瘫痪、半身不遂等症。《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
急性淋巴管炎
概述:急性淋巴管炎为病症名。诊断:本病的诊断要点:①常有原发感染病灶,多见于四肢。3.有全身症状者,行抗菌消炎治疗。5处,另加红线头部和根部的阿是穴两处,按各部的进针深度进行针刺,得气后,再用点燃的艾卷施灸,使艾火离开皮肤3厘米左右,以患者有舒适的热感为度,从红丝的头部开始向根部缓慢移动施灸15~
-
电针法
其法是在腧穴上进针,得气后,于有关穴组(两穴为一组)上通以由电针机输出的脉冲电流,有双向脉冲电流(间歇振荡电流)、正弦波、方波等。其组合方式有连续波(其低于30赫的称疏波,高于30赫的称密波)、疏密波(疏波密波交替)、断续波(时断时续)、起伏波(脉冲幅度呈周期变化)、锯齿波(起伏如锯齿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