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七香丸

理氣劑 溫中理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à qī xiāng wán

2 概述

大七香丸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四首。

3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大七香丸

3.1 處方

香附一百九十二兩,炒麥芽一百兩,丁香皮三百三十兩,肉桂(去粗皮)、陳皮(去白)、炒甘草砂仁藿香葉各二百五十兩,甘松烏藥各六十四兩[1]

香附子(炒)6千克 麥櫱(炒)3千克 丁香皮10千克 縮砂仁 藿香葉各7.5千克 甘松 烏藥各2千克 肉桂(去粗皮)甘草(炒)陳皮(去白,洗)各7.5千克

3.2 製法

上藥爲細末,煉蜜爲丸,彈子大[1]

3.3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細嚼,鹽酒或鹽湯送下;如月經不調,炒姜酒或醋湯送下[1]

3.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之大七香丸主治脾元氣冷,胃氣虛乏,不思飲食,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利,氣刺氣疰,中酒吐酒,冷痃翻胃霍亂吐瀉[1]

3.5 注意

服藥期間,忌生冷、肥膩。

3.6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方

4 證治要訣類方》卷四方之大七香丸

4.1 方名

大七香丸

4.2 組成

木香丁香檀香甘松丁香皮、橘皮砂仁白豆蔻三棱莪術醋煮)各四兩,大茴香二兩半[1]

4.3 製備方法

爲末,醋糊爲丸,綠豆[1]

4.4 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生薑煎湯送下[1]

4.5 功能主治

證治要訣類方》卷四方之大七香丸主治溏泄

主治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谷不分,致生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

5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之大七香丸

5.1 處方

香附子(炒)192兩,麥糵(炒)100兩,丁香皮330兩,縮砂仁250兩,藿香葉250兩,甘松64兩,烏藥64兩,肉桂(去粗皮)250兩,甘草(炒)250兩,陳皮(去白,洗)250兩。

5.2 製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彈子大。

5.3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之大七香丸功在消谷進食。主男子、婦人脾元氣冷,胃氣虛乏,不思飲食,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痢,氣刺氣注,中酒吐酒,冷痃翻胃霍亂吐瀉。脾胃不和三焦痞滯,氣不宣通,食飲遲化。

5.4 用法用量

每服1粒,鹽酒、鹽湯嚼下;婦人脾血氣,如經水不調,並用炒姜酒嚼下;醋湯亦得。

5.5 注意

忌生冷、肥膩。

5.6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紹興續添方))

6 普濟方》卷一六九方之大七香丸

6.1 處方

丁香12兩,香附子12兩,甘草12兩,莪術2兩,砂仁2兩,甘松8兩,益智仁6兩,烏藥藿香陳皮麥芽肉桂

6.2 製法

煉蜜爲丸,如彈子大。

6.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一六九方之大七香丸主治茶、酒、食積,吐酒酸心。

6.4 用法用量

方中烏藥藿香陳皮麥芽肉桂用量原缺。

6.5 摘錄

普濟方》卷一六九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