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治要诀类方
《证治要诀类方》医方著作。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作者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简要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现存多种明、清刻本。
-
三灰散
功能主治:治肠风脏毒,血色谈浊者。摘录:《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三方出《圣惠》卷六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一一:方名:三灰散组成:茅根灰3两,牛皮胶灰2两,麻(米凡)灰2两。《圣济总录》卷一六七:方名:三灰散组成:干虾蟆(烧)1分,白矾(烧)1分,皂荚子(烧)1分。用法用量:分作2服,空心米饮调服。
-
粟壳饮
处方:罂粟壳枳壳白芍药陈皮当归甘草诃子木香人参白僵蚕功能主治:益气养血,涩肠止痢。治久痢滑脱不禁。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二《证治要诀类方》卷二:方名:粟壳饮组成:罂粟壳、枳壳、白芍药、陈皮、当归、甘草、诃子、木香、人参、白僵蚕。主治:痢疾。
-
连理汤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内蕴湿热,泻痢烦渴,吞酸腹胀,小便赤涩者用法用量:本方改作丸剂,名“连理丸”(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医略六书》卷十九:方名:连理汤组成:白术3钱(炒),炮姜2钱,炙草1钱,川连1钱。
-
威灵仙散
别名:威灵仙饮(《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二)。主治:腰脚疼痛久不愈。癜风、囊风、紫云风、头风、历节风、破伤风、皮肤风痒、及疥癣、瘰疬、肿毒。如传尸伏连患,取后别服桃仁散。主治:发背便毒。《普济方》卷四○四:方名:威灵仙散组成:威灵仙、仙灵脾、甘草、赤茯苓、子芩、青葙子、大青、赤芍药、大黄各等分。
-
紫霞丹
用药禁忌:忌羊血。《外科方外奇方》卷一:方名:紫霞丹组成:犀黄4分,雄黄2钱,大黄4钱,天竺黄4钱,藤黄2钱(9晒,去酸味)冰片4分,儿茶2钱,参三七4钱,血竭2钱,乳香4钱(去油),没药4钱(去油),麝香4分,阿魏1钱(用密化夏布收,去渣)。主治:腹胁积聚,七癥八瘕,翻胃噎膈,攀睛胬肉,女人寒病带下。
-
八生饮子
《朱氏集验方》卷一别名八生散(《证治要诀类方》卷三)。处方天雄60克(此药最佳,无则以大附子代之,去皮)大川乌60克(去皮)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白术各30克川芎木香全蝎(姜汁拌,全用)半夏各15克(同天雄、附子、南南、川乌并生用)制法上药生用,锉如麻豆大。共煎得520毫升,一处和合。一日三次分服,空腹时稍温服。
-
碧雪散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三:碧雪散:处方:白矾(明净)21克巴豆1粒(去亮,研)制法:白矾研为末,瓦上熔化,入巴豆在内,以矾干为度,细研。功能主治:主喉痹。摘录:《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三《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方名:碧雪散别名:碧云散组成:灯芯灰2钱,硼砂1钱。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吹入喉中,有涎吐出。
-
大七香丸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证治要诀类方》卷四方之大七香丸:方名:大七香丸组成:木香、丁香、檀香、甘松、丁香皮、橘皮、砂仁、白豆蔻、三棱、莪术(醋煮)各四两,大茴香二两半。主男子、妇人脾元气冷,胃气虚乏,不思饮食,心膈噎塞,渐成膈气,脾泄泻痢,气刺气注,中酒吐酒,冷痃翻胃,霍乱吐泻。
-
丁附汤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之丁附汤:《证治要诀类方》卷一方之丁附汤由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陈皮、青皮、丁香、附子组成。治寒呕,中脘停寒,喜食辛热,食物人口即吐出者。治中汤加丁香、附子。注意:须冷服。主治:《世医得效方》卷十一之丁附汤小儿吐泻虚脱,成慢惊风。制备方法:上锉散。
-
观音人参胡桃汤
功能主治:《是斋百一选方》之观音人参胡桃汤功能补肺肾,定喘逆。主治肺肾两虚,气促痰喘。附注:人参胡桃汤(《严氏济生方》卷二)、观音散(《普济方》卷一五八引《经验良方》)、参桃汤(《古今医鉴》卷四)、神授汤(《医林绳墨大全》卷二)、参胡汤(《证治汇补》卷五)、观音应梦饮(《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二)。
-
六磨饮
《证治要诀类方》卷二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磨饮:处方:枳壳槟榔乌药人参木香沉香功能主治:治气虚上逆,遂成痞塞而疼者。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气亏挟滞,气化不绝,故胸腹痞满,小便癃闭焉。六磨汤虽用人参一味,实为散气之峻剂。近世医人见其气滞,不敢用参,但纯用诸般破气药磨服,殊失本方养正行滞之旨。
-
四顺清凉饮
功能主治:主治大便秘,面赤身热,肠胃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者。连翘赤芍羌活防风当归山栀甘草各3克大黄(炒)6克功能主治:《外科正宗》卷四方之四顺清凉饮主治痄腮,口干,便秘。《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四顺清凉饮:组成:大黄(米上蒸,晒干)、赤芍药、当归、甘草(微炙)、青皮、枳壳各等分。
-
小茴香丸
功能主治:治脾肾两虚,五更泄泻。《鸡峰》卷二十:方名:小茴香丸组成:舶上茴香2两,土茴香2两,干生姜4两,附子1个,桃仁1两半,黄橘皮1两,川楝子1两(不去核),胡芦巴1两,巴戟末1两,赤茯苓1两,木通1两,丁香半两,木香半两。主治:膀胱小肠留滞寒邪热邪,胁肋牵引,发渴,肿满痛。
-
五痹丸
《证治要诀类方》卷三:组成:补骨脂(炒香)4两,荜澄茄4两,槟榔(酸粟米饭裹,外以湿纸包,火煨令纸焦,去饭)4两,黑丑(24两,炒香为末,取头末)12两,木香2两。主治:中风而疼痛甚者,或在遍身,或在手足。制备方法:上为末,入牵牛令匀,清水拌为丸,如绿豆大。用药禁忌:妊娠不可服。
-
丹溪心法
概述:《丹溪心法》为中医综合性著作。旧题元代朱震亨撰,明代程充校订。全书分列各科病证一百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此外又有《丹溪心法附录》27卷,共七种(除《丹溪心法》外,尚合刊有朱震亨《医学发明》、《脉诀指掌》、《金匮钩玄》、《活法机要》及戴思恭《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六种)。
-
木香交加散
《证治要诀类方》卷三:组成:六和汤合藿香正气散。主治:痢疾。
-
八生散
《证治要诀类方》卷三处方天雄(去皮脐,如无,以大附子代之)1两,大川乌1两(去皮脐),白附子5钱,南星5钱,天麻5钱,川芎,半夏,木香,全蝎(去毒,姜汁拌,全用)。功能主治偏正头风作痛,痛连于脑,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开,眩晕不能抬举。用法用量方中川芎、半夏、木香、全蝎用量原缺。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医学丛书。即《秘传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的合刊本。195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戴思恭
戴思恭明代医家(1324-1405年)。尝于少时随父至义乌谒朱震亨,颇受重视,并以医术授之。后于洪武间尝为太医院御医、授迪功郎,颇受恩泽。后又于永乐间奉召入宫,未久归里,尝嘱儿孙辈“积善守法”。所著《证治要诀》、《推求师意》、《证治要诀类方》等行世。另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玄》、《类证用药》,则未见行世。
-
八神来复丹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处方消石30克硫黄30克(透明者,同消石为末,瓷瓦器内慢火炒,用柳木槌搅,不可猛火以伤药力,研极细)太阴玄精石(研飞)30克五灵脂(水澄去沙石,晒)青皮陈皮小茴香沉香木香南星各30克。功能主治停饮伏痰。主治:痰饮。制备方法:上为末,飞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大茴香丸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大茴香丸:处方:茴香(炒)良姜官桂各15克苍术(泔浸)30克制法:上药研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杏苑》卷六《奇效良方》卷三十四:方名:大茴香丸组成:大茴香、酸枣仁(炒)、破故纸(炒)、白术、白茯苓、牡蛎(用左顾者,砂锅内慢火煅爆为度)、益智仁、人参各等分。
-
干葛汤
《仁斋直指》卷二十三:干葛汤:别名:葛根汤(《普济方》卷二九八)处方:白干葛枳壳(炒)半夏(制)茯苓生干地黄杏仁各15克黄芩甘草各7.5克制法:上药锉碎。功能主治:消瘅,口渴咽干。主治:温热便结,发热自汗,汗出热仍不减,不恶寒而渴,或壮热唇焦,口渴引饮,谵语神昏,大便不通,脉尺寸洪数,为正阳阳明症者。
-
还魂丹
《幼幼新书》卷十三引郑愈方:还魂丹:处方:麝香1字,蝎梢3-7个,朱砂2钱(别研),天南星1个(去心)。功能主治:中恶已死。水煎,灌下即醒。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医部全录》卷二九四:组成:朱砂2钱半,雄黄(并水飞)2钱半,生玳瑁(屑)2钱半,麝香(另研)2钱半,白芥子2钱半。主治:尸厥不语。
-
萸连丸
处方:吴茱萸(拣净)黄连(去须并芦,锉骰子大)各等分制法:上合一处,好酒浸透,各自拣焙,或晒干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赤白痢疾。赤痢,黄连丸,甘草汤下;白痢,茱萸丸,干姜汤下;摘录:《百一选方》卷六《百一》卷六,名见《证治要诀类方》卷四:方名:萸连丸组成:吴茱萸、黄连(去芦)各等分。
-
大戊己丸
概述:大戊己丸为方剂名,出自《证治要诀类方》卷四方。处方:荜茇、肉桂各四两,炮姜、良姜各六两。制法:为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功能主治:主治湿泻。
-
春泽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春泽汤:处方:泽泻(三钱)猪苓(二钱)茯苓(二钱)白术(二钱)桂心(一钱)人参(一钱半)柴胡(一钱)麦门冬(一钱半)功能主治: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之。第二天晨起即觉口干,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半年来未见好转,亦未延医诊治。
-
五味丸
组成:五味子、巴戟天(酒浸,去心)、酒肉苁蓉、人参、熟地黄(酒浸,九蒸九晒)、菟丝子(酒浸,曝干)、覆盆子、白术、炒益智仁、炒土茴香、骨碎补、龙骨、牡蛎(盐泥固济,火烧通赤,去泥)各等分。功能主治:功能补精气、止汗。主治:《普济方》卷二○六方之五味丸主治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服生芦根饮未能全除者。
-
丹溪心法附录
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刊于1481年。论述病证,先引朱氏原论,次则记述朱氏门人戴元礼有关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此外又有《丹溪心法附录》27卷,共七种(除《丹溪心法》外,尚合刊有朱震亨《医学发明》、《脉诀指掌》、《金匮钩玄》、《活法机要》及戴思恭《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六种)。
-
六柱汤
概述:六柱汤为方剂名,出自《证治要诀类方》卷一方。组成:人参、茯苓、熟附子、木香、肉豆蔻、白术。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溏泄。
-
证治要诀
《证治要诀》综合性医书。作者以朱丹溪学说为本,集《内经》、《难经》直至宋元的医学文献并诸家学术经验,参以个人的心得见解,论述多种内科杂病兼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常见病证的证治。全书共分为诸中、诸伤、诸气、诸血、诸痛、诸嗽、诸热、寒热、大小腑、虚损、拾遗、疮毒,妇人共十二门。
-
碧云散
《兰室秘藏》卷中:碧云散:处方:细辛郁金芒消各3克蔓荆子川芎各3.6克石膏3.9克青黛4.5克薄荷叶6克红豆1个制法:上药研为极细末。脑漏,常流浊涕。良久先吐后利。《疫喉浅论》卷下:方名:碧云散组成:西牛黄3分,冰片2分,硼砂2钱,甘草5分,黄连1钱,黄柏1钱,青黛1钱,青鱼胆2个(晒干,如无鱼胆,以青果核灰代之)。
-
大戊已丸
处方:荜茇肉桂各120克干姜(炮)良姜各180克制法:上药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湿泻。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米饮送下30丸。摘录:《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四
-
附子粳米汤
《金匮》卷上:附子粳米汤:处方: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摘录:《金匮》卷上《湿病条辨》卷二:附子粳米汤:处方:人参3钱,附子2钱,炙甘草2钱,粳米1合,干姜2钱。主治: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者。主治:喜怒忧思,扰乱脏气,胸腹胀满,肠鸣走气,呕吐不食。
-
固阳丸
《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引《局方》:固阳丸:别名:固阳丹处方:附子(炮)1两,川乌(炮)7钱,白龙骨(煅)6钱,补骨脂6钱,川楝子6钱,茴香6钱。功能主治:妇女带下,由久旷失志,心阳内耗而命门失守,或内劳无度,液脱阳离而命门不禁引起者。干姜、赤石脂堵截阳明之津液,不使其顺流于前阴;主治:脏腑滑泄。
-
加减肾气丸
《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肾气丸:处方:山茱萸(取肉)白茯苓(去皮)牡丹皮(去木)熟地黄(酒蒸)五味子泽泻鹿角(镑)山药(锉,炒)各30克沉香(不见火)官桂(不见火)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70丸,盐汤、米饮任下。附注:①本方方名,《证治要诀类方》引作 肾气丸。
-
理物汤
处方:理中汤合四物汤。功能主治:交肠。用法用量:《医略六书》本方用法:水煎,去滓温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肠红经久,血弱脾寒,不能吸血归经,故下血久不止焉。理中汤温脾吸血,四物汤补血归经,二方合用,异路同归,洵为崇土滋营之剂,乃血弱脾寒下血经久之专方。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
参粟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参粟汤:处方:人参1两,陈粟米1两半,生姜(切碎)5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4两(与生姜同杵,晒干)。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三《证治要诀类方》卷一引《局方》:方名:参粟汤组成:人参、款冬花、罂粟壳(醋炙)各等分。痢疾气虚。用法用量:水煎,加阿胶1钱,乌梅1枚,临卧服。
-
三和丹
《证治要诀类方》卷四:方名:三和丹组成:养正丹、黑锡丹、来复丹。主治:中气其人本虚,痰气上逆,关膈不通,上下不升降,或大便虚闭;一切阴寒,诸药不效者。用法用量:三丹和匀。每服1钱半,米饮、酒任下。附注:诸气皆可用,不独中气。
-
四顺丸
《医方类聚》卷五十七引《伤寒指掌图》:组成:理中丸加甘草1倍。主治:少阴十余日,下利不止,手足微冷;伤寒身无热,脉沉苦烦,默默不欲见光,腹痛下痢,或无脉可诊。附注:本方改为汤剂,名 四顺汤(见《证治要诀类方》)。
-
鸣聋散
《济生》卷八:方名:鸣聋散别名:鸣耳散组成:磁石1块如豆大,穿山甲(烧存性,为末)1字。主治:耳中如潮声、蝉声或暴聋。耳聋久不闻者。用法用量:上用新绵子裹,塞于所患耳内,口中衔小生铁,觉耳内如风声即住。附注:鸣耳散(《证治要诀类方》卷三)。
-
千金内补散
《证治要诀类方》卷三引《瑞竹堂方》:方名:千金内补散组成:人参、黄耆、川芎、当归、白芷、桔梗、官桂、甘草。主治:嗽血。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