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疾病概述
打獵反應是1930年Thomas Lewis提出的一種綜合徵,系冷引起的不多見的皮膚血管擴張反應。本病因暴露於冷空氣中引起,偶爾局部受壓可加重。本病發生在冬季,足趾部皮膚有紅斑、腫脹,以趾末端部明顯,但此前無蒼白或隨後紫紺的表現。症狀在午後和傍晚發展至高峯。伴發症狀有局部燒灼、刺痛或疼痛感。損害常兩側同時發生,或初發於第一足趾,可迅速累及全部足趾。當在春季和夏季氣候溫暖、穿着寬鬆的鞋子時,症狀可明顯減退或完全消失。 實驗室檢查:血冷凝集素和冷球蛋白均陰性。
6 症狀體徵
本病發生在冬季,足趾部皮膚有紅斑、腫脹,以趾末端部明顯,但此前無蒼白或隨後紫紺的表現。症狀在午後和傍晚發展至高峯。伴發症狀有局部燒灼、刺痛或疼痛感。損害常兩側同時發生,或初發於第一足趾,可迅速累及全部足趾。當在春季和夏季氣候溫暖、穿着寬鬆的鞋子時,症狀可明顯減退或完全消失。
8 病理生理
Grant和Lewis等多數學者均主張打獵反應是通過動靜脈吻合引起的,最明顯的打獵反應見於動靜脈吻合數量最豐富的肢端部位。指(趾)浸於冰水中,最初血管收縮,血流減少,如受冷時間明顯延長,則有下列因素可引起血管擴張:①來自分佈很多弱的疼痛纖維所發生的軸索反射;②冷明顯抑制了血管平滑肌對所釋放的腎上腺素能的敏感性,從而減弱了它們對血管的影響;③受冷至10℃以下,引起抵抗血管的肌原活動性進行性受抑制,從而導致被動的血管鬆弛和擴張;④早期組織損傷所造成的血管擴張化合物被釋出。Dana等(1969)認爲打獵反應是一種正常的保護性生理機制。若對寒冷的這種保護性反應過度加劇時,便出現了肢端不適和皮膚顏色的變化。對於適應冷環境者,雖有明顯的打獵反應,但受冷肢端很快變得溫暖,並在繼續受冷的狀況下維持在較暖的溫度,故很少出現臨牀症狀和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