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茅

消腫散結 中醫學 中藥學 解表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à fēng máo

2 概述

大風茅中藥名,出自蕭步丹所著《嶺南採藥錄》。爲《嶺南採藥錄》記載的香茅之別名[1]

3 別名

大風茅、香巴茅、檸檬茅、姜巴草[2]

4 來源及產地

禾本科植物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 (DC.) Stapf的全草分佈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福建、臺灣、浙江等地[2]

5 性味

辛,溫[2]

6 功能主治

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化瘀消腫。治感冒頭痛風溼痹痛,胃痛腹痛腹瀉腳氣產後水腫月經不調,跌打瘀血腫[2]

7 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8 化學成分

莖葉含揮發油,油中主含檸檬醛,又含香茅醛,牻牛兒醇、甲基庚烯酮等[2]

9 藥理作用

揮發油有抗委內瑞拉鍊絲菌等放線菌的作用。葉含樨茸素及其糖苷、異葒草素、綠原酸等。葉、根中含有某種未知成分,口服後能降低血糖[2]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7.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