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隆間內移截骨術

手術 股骨頸骨折固定術 骨科手術 下肢骨折切開復位及內固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ū lóng jiān nèi yí jié gǔ shù

2 英文參考

intertrochanteric medially displaced osteotomy

4 分類

骨科/下肢骨折切開復位及內固定/股骨頸骨折固定術

5 ICD編碼

77.3505

6 概述

股骨頸骨折多見於老年女性。因老人體弱,骨折後久臥牀,易併發肺炎褥瘡心衰血栓形成腎盂腎炎等。

股骨頸骨折後,局部承受剪應力大,不易穩定。更可發生缺血性股骨壞死股骨頸被吸收骨不連,給治療帶來困難和複雜性。

股骨頸的解剖特點與其致傷和治療有密切關係(圖3.5.2.6-0-1)。股骨頸與幹構成頸幹角,正常125°~130°股骨頸長軸與股骨額狀面形成前傾角,正常10°~15°。骨折後,角度可有改變,治療均需予以恢復正常(圖3.5.2.6-0-2)。

股骨頸的血液供給有以下來源:①股骨頭圓韌帶中心動脈隨年齡逐漸退變,成年後可能即消失;②滋養動脈升支供給股骨頸的基部;③旋股內外動脈分支供給關節囊;④滑液。

此型血管分佈血液供給表明越靠近股骨頭處血供越少,將影響癒合(圖3.5.2.6-0-3)。

髖關節由關節囊韌帶包繞,內上及後側由關節囊與髂坐韌帶覆蓋,股骨頸後外下方則在囊外,故頭下及頸中骨折屬囊內型,頸基底部骨折屬囊外型(圖3.5.2.6-0-4)。囊內型由於血供較囊外型差,癒合也受影響。

由於肌肉牽拉與應力作用股骨頸骨折後,患肢短縮外旋,將造成整復與固定的困難。

一般按骨折部位將股骨頸骨折分爲頭下、經頸(頸中)及基底骨折。前二型血運損傷大,不穩定,癒合困難。按受傷時姿式及外力方向則分爲外展及內收兩種類型,前者多無移位或有嵌入,後者有移位,患肢外旋,血運破壞大,癒合難,股骨頭易壞死(圖3.5.2.6-0-5)。

外展型及囊外骨折多較穩定,移位少,可行非手術法處理。但內收型及囊內骨折,由於移位及血運障礙,易發生不癒合及股骨頭缺血壞死長期臥牀也易發生併發症。故如無嚴重骨質疏鬆、內固定物不易維持牢固、神經系病變等禁忌情況外,宜早期手術開放復位內固定治療,爭取解剖對位,促進骨癒合(圖3.5.2.6-0-6~3.5.2.6-0-11)。

7 適應

粗隆間內移截骨術適用於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不癒合,且股骨頭未壞死者,可行粗隆間斜行截骨術,下斷端內移於頭下,改善負重力線,並促進骨癒合。

8 術前準備

1.攝X線片,明確骨折情況。

2.選擇適當內固定器材,一般採用6孔鋼板,於其1/3處彎成135°~140°,短端尖端磨成尖形備用。

9 麻醉體位

1.硬膜外或腰麻

2.仰臥位,患髖稍墊高。

10 手術步驟

10.1 1.切口

外側切口,以股骨大粗隆上緣爲中心縱行切開皮膚,長約6~8cm。沿切口方向切開闊筋膜、股外側肌和骨膜,並向前後骨膜下剝離,顯露粗隆部下部及股骨幹粗隆下部分。

10.2 2.截骨

在大粗隆基底部下約2cm處截骨,斜向小粗隆上緣。一般用骨刀做45°傾斜於骨幹方向截斷。

10.3 3.內移下斷端

牽引下分離截骨面,外展患肢,將股骨上端向內移,並牢固地托住上段截骨面的1/2~2/3,位於股骨頭頸下方。

爲加強穩定,可在內移後,將135°~140°角板短的尖端插入上斷端即大粗隆內,然後將較長端鋼板緊貼股骨,以螺釘固定(圖3.5.2.6-1)。

11 中注意要點

1.截骨平面在粗隆間,即小粗隆連同股骨內移至股骨頭下,方能改善負重力線,促進骨癒合。

2.爲加強穩定,加用內固定物較佳。

12 術後處理

1.術後可予輕度外展位單側髖“人”字型石膏固定,或採用平衡牽引,6~8周,直至骨癒合。

2.及早開始肢體靜力性活動鍛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