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薪菇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há xīn gū

2 註解

茶薪菇,隸屬糞鏽傘科、鱗傘屬(田頭菇屬)。是亞熱帶地區生長的一種土生木腐菌,屬珍稀食用菌。其外觀誘人,肉質脆嫩、味道鮮美、口感極佳、富含氨基酸纖維素子實體蛋白質含量高,比金針菇的含量還高,民間譽稱“神菇”。省微生物研究專家廖漢泉研究員認爲,茶薪菇品種實屬難得。種植茶薪菇,對合理利用山區林木資源,保持生態農業良性循環,帶動農民致富等作用重大。產品可鮮銷、制罐或烘乾,是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珍稀食用菌

3 茶薪菇形態習性

形態茶薪菇子實體多爲叢生,菌蓋直徑2—10釐米,蓋暗紅色或土黃褐色,蓋面光滑,肉質緻密菌柄長5—10釐米,直徑0·5—1·2釐米,中實、上下粗細相等或下粗上細,隨着子實體逐漸成熟菌柄上呈現纖維狀條紋和纖毛狀小鱗片。

習性茶薪菇春秋兩季自生於各種楊樹、榆樹、柳樹、油茶等枯乾或枯死部分。子實體生長溫度範圍較廣。

4 茶薪菇生物學特性

營養茶薪菇菌絲對木質素纖維素分解能力較弱,而對氮源要求較高,一般要在培養料中加入適合的氮源,如米糠、麩皮、玉米粉、茶籽餅粉等。

水分茶薪菇菌絲在含水量46%—80%的培養基質中均能正常生長,但以含水量爲60%—65%最適。含水量偏高,提早現蕾,有利於高產。在子實體生殖生長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溼度達85%—95%。

溫度茶薪菇爲中溫型菌類,菌絲對溫度適宜範圍較廣,以25—27℃爲最適生長溫度。子實體形成最適溫度爲16—26℃,在偏低溫度下菇體生長緩慢,但朵大肉厚品質好。

光照茶薪菇菌絲的生長無需光照,強光會抑制茶薪菇菌絲的生長,原基形成和子實體發育需一定散射光線,在完全黑暗條件下不能形成子實體茶薪菇子實體生長還具有趨光性

空氣茶薪菇屬好氣性菌類,空氣不足,菌絲生長極爲緩慢,子實體形成及生長發育也將受影響,且易發生畸形菇。因此,栽培場及培養室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使出菇整齊。

酸鹼度茶薪菇菌絲生長最適的PH值是5—7即中性偏酸。

5 茶薪菇栽培技術

菌種配製菌種培養料配方爲:雜木屑50%、棉籽殼30%、麩皮15%、玉米粉3%、白糖1%、石膏1%。其製作方法香菇生產種製作基本相同。以菌絲長滿全袋後的5—10天內使用爲最佳。

栽培季節茶薪菇可進行春秋兩季栽培,春季2—3月制袋、4—6月出菇或秋季8—9月制袋、10—11月出菇。

栽培方式茶薪菇可瓶栽、袋栽、箱栽,但目前一般採用14—17×33釐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栽培。

菌袋製作栽培茶薪菇的主料有木屑、棉籽殼。其輔料主要有麩皮、玉米粉、米糠石膏粉等。原輔材料均要求不黴爛、不變質。其培養料的配方爲:木屑45%、棉籽殼30%、麩皮20%、玉米粉3%、白糖1%、石膏1%,料水比1:1·3。按上述配方拌好料後裝入14—17×33釐米的菌袋,每袋乾料0·2—0·4公斤,上套頸圈,塞上棉花。常壓或高壓滅菌,冷卻後按無菌操作接種,適當加大接種量,每袋菌種接20—25條菌袋。

發菌管理接完菌種後的栽培袋及時搬入培養室進行發菌管理,培養室要求通風乾燥、黑暗。擺放前對空間進行一次消毒,室溫控制在21—27℃,空間溼度控制在70%左右。在培養過程中,由於菌絲的生長代謝,培養室的溫度會逐漸升高,室內空氣被大量消耗,這時要特別注意通風換氣,避免“燒菌”。一般培養40—50天,菌絲即可長滿全袋。

出菇管理茶薪菇出菇一般採用單層直立排放式,當菇蕾出現後,原基形成珊瑚狀,這時取掉棉花及套環,將塑料袋往外下翻3—5釐米,上蓋報紙,並噴水保溼,促使茶薪菇子實體發生。有條件的最好把菇蕾大小一致的移在一起,以便管理。隨着菇體往上伸長,逐漸拉直袋口,直到收菇。由於茶薪菇趨光性二氧化碳促進菌柄伸長特性,拉直袋口,在袋內營造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有利提高茶薪菇的商品價值。收完第一批菇後過一段時間開始出現第二批菇,這時菇蕾不一定在頂面發生,可以在菇蕾發生處割袋使生長的菇蕾能順利開展。後期還可採用搔菌或採用倒頭出菇的方法進行管理。由於茶薪菇容易產生連體菇,連體菇蕾數量較多,但能生長成形的只有其中一部分,而且菇體大小也參差不齊,這時可採取適當疏蕾,及時割掉部分小菇蕾。

6 茶薪菇採收加工

茶薪菇子實體生長達八成成熟(菌膜未開裂)時即可採收。採收後去除根部培養料即上市銷售,或用脫水烘乾處理,分級包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