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精神病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hǎn hòu jīng shén bìng

2 英文參考

puerperal

insanity

postpartum psychosis

puerperal psychosis

postopartum psychosis

3 概述

產後精神病是與產褥期有關的重度的精神行爲障礙,其臨牀特徵爲精神錯亂、急性幻覺妄想、抑鬱或狂躁交叉的多形性病程及症狀變性產後精神病分娩後7天內發病者最多,主要好發於高年初產婦、多子女、低社會經濟階層婦女,這種情況大多是突然發病並且具有戲劇性的精神病症狀

早在19世紀末就發現精神病產褥期的一個精神錯亂情況,最近更受到廣泛的關注。Nott研究了1966~1967年英國Sonthampton分娩的婦女,發現產後16周由於特殊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諮詢患者明顯增多。Kendall等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發現產後患精神病的婦女比產前及非妊娠婦女明顯增多。

在母親精神疾病中最讓人感到恐懼的就是謀殺嬰兒。殺嬰指的是母親在嬰兒出生24h內就將其殺死。殺子指的是由父母親一方或雙方,謀殺較年長的孩子。這種問題並不罕見,根據學者研究1966在美國,每82宗謀殺案就有一宗是父母親謀殺子女。丹麥也有類似的現象,在家中被謀殺的人有一半是兒童。謀殺新生兒的母親的心理狀態通常與謀殺較年長子女的母親的心理狀態不同。犯下謀殺嬰兒罪的母親通常都非常年輕(89%<25歲),而謀殺子女的77%>25歲。此外,謀殺嬰兒的母親中有90%未婚,許多謀殺新生兒的母親都會掩蓋懷孕的事實,甚至連孕婦家人都不知道。大部分的嬰兒謀殺案都發生在出生後很短時間內,這可能因爲掩飾懷孕及嬰兒的存在。有學者發現謀殺嬰兒的母親中只有17%患有精神病抑鬱症在謀殺嬰兒的母親中是很少見的,但是有70%謀殺子女的母親患有抑鬱症。謀殺嬰兒的母親中並未見到自殺或是嘗試自殺,然而謀殺子女的母親中有的1/3會嘗試或者成功的自殺

4 疾病名稱

產後精神病

5 英文名稱

postpartum psychosis

7 分類

產科 > 產褥異常 > 產褥期精神異常

8 ICD號

O99.3

9 流行病學

產後精神病比較少見,其發病率爲1‰~2‰,佔女性精神病患者的2%~8%。文獻中發病率一般由1∶400~1∶500。美國1980年的報道中有2%~8%產褥期婦女被送到精神病院並被診斷爲產褥期精神病。發病率高低不同主要是因爲診斷標準的不同。自從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產褥期感染之後,產褥期精神病發病率即大幅下降。產褥期精神病通常不是單一因素引起,而是許多發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產褥期對所有母親來說都是一個生理上與心理上充滿壓力的時期。就生理上來說,在這個時期有顯著的改變,在這個基礎上,與家庭成員(尤其是產褥期婦女的母親)的關係不好,之前有心理或是精神方面的問題,或在直系親屬裏具有許多精神病患,生產前就有人格特質問題,那麼就很容易會在產褥期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它的發生率就會大大地提高。然而,臨牀上見到的一些短暫性尚未發展爲精神病精神混淆狀態還是會偶爾發生。這些情況由於因爲相當短暫並且主要是由於產科疾病造成的精神錯亂,一般不診斷爲產褥期精神病

10 病因

產後精神病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衆多研究認爲其發病的相關因素與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有關。

10.1 生物學因素

(1)產後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是其發生生物學基礎。分娩胎兒胎盤娩出,血液雌激素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於產後1周內可達到非孕期水平。此生理特點恰與PPD發病的高峯期相吻合。近來有學者採用小劑量雌、孕激素防治PPD取得了明顯效果,這將有助於對其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

(2)有研究顯示產後HCG水平明顯下降、催乳素水平迅速上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功能改變、甲狀腺功能低下均與產後發生PPD有關。

(3)另有研究發現,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上腺上腺素、多巴胺水平降低與產後憂鬱症有關,而這類神經體質增加又與產後躁狂症有關。並認爲產後β-內啡肽迅速下降,而α2-腎上腺受體升高與產後憂鬱症也有關。

(4)本次分娩因素:臨產時間較長、產鉗助產、剖宮產、產後出血感染、泌乳不足或新生兒因素如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等,孕產期有併發症與合併症者產後憂鬱症的發病率也增高。

10.2 心理因素

研究發現婦女在孕產期均有心理變化、感情脆弱、依賴性強等變化,故孕產期各種刺激都可能引起心理異常。除上述因素外,非計劃妊娠、對分娩的憂慮、恐懼、胎嬰兒的健康、嬰兒性別非所願,對成爲母親照料孩子的焦慮等均可造成心理壓力

10.3 社會因素

內外研究表明,婚姻破裂或關係緊張、夫妻分離、家庭不和睦、生活困難、缺少丈夫和家人及社會的關心幫助、文化水平低、圍生期保健服務少等均可能是PPD發病的誘因。

11 病機

據研究,產後精神病雙相情感障礙家族史、既往雙相情感障礙史、初產婦、丈夫支持不良等因素有關。說明產後精神病的發病與遺傳、社會心理因素、人格缺陷、軀體因素及產後積累的激素變化有關。有人認爲強迫型人格和不成熟人格婦女容易發生產後精神病。Wieck等(1991)提出了內分泌機制,發現在某種程度上可通過產後即可採用嗎啡刺實驗來預測,產後脫水嗎嗎啡實驗顯示激素分泌增加的產婦最容易發生產後精神病。但該實驗未能被Meakin等(1995)所重視。

12 產後精神病的臨牀表現

常見的症狀表現爲非常關注自己的孩子或是過度憂慮嬰兒的健康。當然,在某些正常的母親中也會有這種情況。臨牀經驗表示謀殺子女的產後精神病者通常會有不正常的關注或是憂慮自己子女健康的行爲的前驅症狀。可以表現爲看兒科急診次數的增加,並且在就醫時表現出對於自己子女健康情況的極度不確定。但是對嬰兒檢查又不能發現任何異常,可是母親會持續地感覺到“寶寶有些問題;寶寶的呼吸不太正常;寶寶的臉色看起來不太對勁”。這種母親會持續就醫,並且對孩子的健康狀態感到越來越憂慮。有的時候很快會發展爲妄想症幻想寶寶病得很嚴重甚至快要死去,許多母親也會發展爲偏執狂。在這個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很容易遺漏這些早期症狀,尤其是每次給寶寶看病的不是同一個醫師的時候是很難發現這位母親正在患病。

產後的心理反應是否代表了一個獨特的精神範疇尚存在爭議。全身的症狀、體徵與非妊娠期精神病相同,但是症狀發生頻率不同,多數產後精神病患者是狂躁抑鬱型,突出的臨牀表現是困惑和定向障礙,而且產後精神障礙比非產後精神病患者預後好,病程多持續2~3個月。

目前產褥期精神病最大的問題爲是否應該把它作爲一個獨立的疾病從其他精神病裏區別出來。許多學者認爲不應該分開來,雖然它的情況比較特殊,並有顯著的心理動力學上的衝突以及焦慮的目標通常都圍繞新生兒,但產褥期精神病症狀與體徵與非產褥期精神病都一樣。但目前仍有少部分學者認爲它是一個與其他精神病不同的疾病。

關於產後抑鬱症分類國際上尚未統一,目前多數學者將PPD分爲產後抑鬱症,又稱爲產後鬱悶。產後精神病2類:

12.1 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是指產後7天內出現一過性哭泣或憂鬱狀態,其發病率3.5%~33.0%,北京地區爲11.4%~17.9%。發病率的差異因各國的文化背景、社會狀況及診斷標準不同所致。產後憂鬱症的主要臨牀表現有悲傷、沮喪、哭泣、孤獨焦慮恐懼、易怒、自責自罪、處事能力低下、不能履行母親的職責、對生活缺乏信心等,同時伴有頭昏乏力失眠、食慾不振、性慾降低等軀體症狀

12.2 產後精神病

產後精神病是與產褥期有關的重度精神障礙和行爲障礙,其發病率爲0.1%~0.2%,以產後7天內發病者居多,產後精神病臨牀特點是精神紊亂、急性幻覺妄想、嚴重憂鬱和狂躁交叉等多形性病程和症狀複雜與易變性,其生物學特徵是睡眠障礙、飲食變化。

13 診斷

13.1 好發因素

人格缺陷、社會逆境、婆媳關係緊張、夫妻感情惡化、甚至婚姻關係破裂、經濟困難、住房條件差。

13.2 病史

應詳細詢問病人的年齡,孕、產次,有無異常的妊娠史、精神病家族史。分娩給孕婦帶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應激。本病的發生精神刺激有關,常見的心理應激:孕、產期的合併症,併發症,對分娩憂鬱恐懼死產嬰兒畸形嬰兒性別不如願,另外患者有無軀體性疾病等等。

13.3 臨牀表現

(1)發病:絕大多數產褥期精神病發生分娩後頭兩週,但是在產後6周內任何程度的精神病都可能發生。許多前驅症狀都在分娩後第3天發生,有學者發現輕度的精神錯亂在分娩後第3~4天發生,中度的抑鬱和焦慮則在分娩和產後的第6周之間,而精神病可以在分娩後到6個月內任何時間發生

(2)產褥期精神病的類型:臨牀症狀複雜,不易區分疾病類型,不少報道不按疾病單元分類,而根據疾病症狀組合區分。產褥期精神病的表現通常包括情緒化,精神分裂及其他的器質性改變。但是隨着產科診斷與治療手段的進步,器質性問題已經很少見了。大規模的研究發現產褥期精神病最常見的形式包括嚴重的抑鬱與精神分裂,而抑鬱症佔絕大多數。但是一些美國的調查研究發現以精神分裂爲主要的類型,而在英國則以情緒化的問題佔絕大多數。這可能與診斷標準不同有關。產後精神病的臨牀症狀複雜,根據其表現大致有如下幾種狀態:①抑鬱狀態:是產後精神病中最多見的一種類狀態,多在產後7天內發病。發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主要表現爲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傷感、不安、焦慮、不願與外界接觸,病情加重時可出現抑鬱、自卑自責、自罪。表現出對新生兒強迫性擔心或對新生兒厭惡,甚至有殺嬰的想法存在。②譫妄狀態:起病多在產後早期。初期可有失眠煩躁情緒不穩、食慾不振等,以後發展成對新生兒過分擔心,易激惹,猜疑,然後很快出現明顯的精神運動性興奮思維紊亂,伴有各種幻覺,聽到嬰兒哭泣聲及別人議論她等。對新生兒根本不能關心,也有殺害嬰兒的危險。③躁狂狀態:產後1~2周發病。表現爲少眠、興奮多語、好動、唱歌、情緒高漲、好誇耀自己、晝夜忙碌不停、精力充沛、記憶增強、自我感覺良好。躁狂狀態鎮靜後可發展爲抑鬱狀態,故又稱爲躁鬱狀態。④幻覺妄想狀態:產後大多數急性或亞急性起病,情感症狀明顯,妄想內容波動且欠系統,存在片斷的關係妄想嫉妒妄想,大喊大叫、行爲孤僻、傷人傷物等,類似精神分裂症樣狀態。國內資料表明,大多數急性起病,國外文獻報道,以緊張型和青春型較多。⑤反應性精神病:表現焦慮、緊張、亂語、意識欠清,定向障礙,反覆發生錯覺幻覺等。⑥感染性精神病:臨牀症狀高熱意識恍惚朦朧狀態、語言不清、定向障礙行爲紊亂、有時喃喃自語。

分娩抑鬱症的早期表現很難與“母親憂鬱”相區別,但若發生自殺的傾向或企圖或妄想,就可以診斷爲產後精神病

13.4 體格檢查

包括全身檢查產科檢查及實驗室檢查以排除與嚴重的軀體及腦部疾病有關的精神障礙。

13.5 心理測驗

目前國內外尚無專用的輔助診斷產精神病心理量表,但是可以參考使用下列心理量表:

(1)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我國對此表進行了修訂,並已廣泛使用。

(2)症狀評定量表:目前使用的有90項症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抑鬱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等,以瞭解病人的情緒狀態。

(3)事件評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是目前使用較廣泛的量表。圍生期應激評定量表(perinatal stress scale,PSS)是國內外正在積極探索使用的量表。

不僅根據發病時間、相關危險因素、病史及臨牀特徵,而且要進行全身和產科檢查,實驗室檢查及輔助心理測試等綜合分析,方能正確診斷。目前對產婦行爲定量和標準化的測定評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查表(MMPI),它包含了婚姻、家庭、社會及身心等方面,用於評估產婦性格傾向及精神疾病的易患性;②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EPDS)特別適應產後抑鬱症檢測。主要評定心境低落、愉快感缺乏、焦慮睡眠障礙等,簡明易行,具有滿意的靈敏度特異性;③90項症狀自評量表(SCL-90)、抑鬱和焦慮自評量表(SDS、SAS),用於測評產婦情緒狀態及其程度;④生活事件量表(LES)應用較多,圍生期應激評定量表(PPS)國內外正在積極探索使用。該兩量表能測定負性生活事件妊娠分娩本身應急有關的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大小,多維評價致病誘因、不利的產科因素和社會支持的影響。

14 鑑別診斷

產褥期精神病的最大特點是病理性思維的出現,根據發病時間、思維特點,結合精神病學量表可以作出診斷,與其他產褥期精神障礙相鑑別。一旦作出產褥期精神病的診斷,對患者及其家庭均會產生極大影響,因此診斷應極其慎重,必要時請精神醫師會診確定。

產後抑鬱症多在產後2周內發生,產程4~6周症狀明顯。臨牀表現與產後抑鬱綜合徵症狀相同,但程度更嚴重,甚至出現自殺或傷嬰傾向。Edinburgh產後抑鬱量表評分總分相加≥13分者可以診斷爲產後抑鬱;也可以採用美國精神學會(1994)在《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制定的產後抑鬱症的診斷標準進行性鑑別。

15 產後精神病的治療

許多專家認爲輕到中度的產褥期精神病一般來說不需要治療。而對產褥期精神病的最佳治療方案與同類型的非產褥期精神病的治療方法相同。這些治療方法大多包括治療精神疾病藥物[治療心理問題和(或)抗抑鬱的藥物]以及心理治療(通常着重於心理分析或是從家庭的角度給予治療),電痙攣治療一般來講很少用。在關於產褥期精神病婦女住院治療的研究中,發現精神症狀一般在產後3周出現,診斷爲神經性抑鬱的患者住院治療效果比較好。這些短期住院治療即可痊癒患者半產前以及妊娠時沒有心理問題,並且一般在住院的前10天內就可以心理重建。某些產褥期精神病可以用激素治療。使用甲狀腺素腺垂體激素性激素以及類固醇對於治療一般常規方法無效的、表現出甲狀腺或是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產褥期精神病患者的效果非常好。此外,也發現使用激素治療後電痙攣治療會變得更有效。但是這個方法在治療產褥期精神病患者方面還沒有得到統一的認可。

15.1 心理治療

產後精神病人的情緒、認識與行爲有關問題的心理治療是必需的。針對病人的心理問題,予以同情、耐心、和藹、解釋、鼓勵、關懷細緻,並提出指導性建議或勸告。使患者情感得到疏泄、釋放,正確評估心理社會應激原,消除不良刺激,解除其痛苦,增強自信心,做好自我調整和適應。重視開展人際心理治療,特別是夫妻間或家人間矛盾衝突的心理治療,但需要家庭成員及社會各方面的熱情支持與協助。

15.2 藥物治療

根據本病的臨牀不同表現狀態,母乳餵養與否,選用不同藥物的最小有效劑量,並與心理治療相結合,一般均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三環類抗抑鬱藥常用於產後精神病人抑鬱狀態的治療,而且最低有效治療量對母嬰是安全的。對有嚴重自殺企圖的病例使用阿米替林劑量應增加至150mg/d,加用碘塞羅寧三碘甲狀腺原氨酸),25μg/d可促進抑鬱狀態好轉。

氟哌醇氟哌啶醇)(Haloperidol)和氯丙嗪(Chlorpomazine)有良好抗幻覺妄想、抗躁狂、譫妄作用,而且毒性小,它們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藥。對哺乳的母親通過減少劑量和對嬰兒的仔細檢測母乳餵養相對比較安全。一般每天平均服用最小有效劑量氟哌醇氟哌啶醇)30mg或氯丙嗪50mg,則母乳中含量極少。但產婦服用氯丙嗪時,要警惕嬰兒會出現嗜睡現象。

鋰鹽(lithium salt)對狂躁狀態治療效果最好。Kuller等(1996)報道母乳內的鋰含量是血清中的半數,母乳餵養新生兒由於腎功能相對不成熟發生中毒,故應停止哺乳。具有抗狂躁作用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母乳中濃度低,可適用於繼續哺乳嬰兒患者

16 預後

一項長期隨訪的研究提示:78%的情緒精神病患者和3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後一直都表現得很正常。但有3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由於產褥期精神病而從此未曾離開過精神病院,其他的患者需要留院觀察治療,可是還留有少數精神病症狀。13%的患者後來又發生其他類型的產褥期精神病,39%其後又出現非產褥期精神病,而有5%的患者同時出現產褥期及非產褥期精神病。雖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預後較差,但是精神分裂症情緒精神病患者發病程度沒有差異。

一般認爲孕婦在妊娠頭3個月和後3個月精神不安定和精神症狀易加重,但臨牀上是在產後6個月時易發現,推測是由於妊娠中的患者多被周圍人羣所寬容,主動活動性低下,對周圍關心少,活動範圍縮小,行動被置於允許的相對保護環境中;當分娩後,患者成爲照料新生兒的母親,突然被置於需要主動性高的位置,同時周圍的關心也轉向新生兒,使患者的弱點暴露而復發。孕產期精神分裂症復發和加重的原因有:不願到精神科就診、擔心影響嬰兒而停服藥物、不願定期去產科保健門診等。如管理得當,則多能早期發現和預防復發。此外,患者症狀加重時,因自身的精神狀態,並不一定就診,所以在整個妊娠分娩過程中,必須置於周圍人注意之下。

產後精神病總的預後是好的,產褥期精神病與其相同類型的非產褥期精神病一樣具有類似的病程,與非產後發生的相應精神病比較,緩解率較高(60%~75%)。不同類型疾病的預後不—樣,精神分裂症較差。情感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均易於在再次產後復發爲10%~26%,有少數婦女每次產後均復發特別是精神分裂症

一般認爲出現下列情形時預後比較差:

1.病人表現出精神分裂症而非情感上的症狀

2.病人具有產褥期和非產褥期精神病史  出現躁鬱症時,患者與其他類型的精神病相比其複發率爲其2倍,而與其他在15歲以後發生的非妊娠期精神病相比,產褥期精神病的複發率爲其3.5倍。躁鬱症具有嚴重複發性,因此一些學者認爲產褥期精神病是一個獨立的疾病。

17 產後精神病的預防

1.精神障礙的一般預防

(1)加強婚前保健:婚前通過各種健康教育形式,使欲婚青年瞭解性生理、性心理、性衛生;計劃受孕和避孕方法的正確選擇;孕期保健新生兒保健和影響男女婚育的常見疾病及遺傳病等醫學知識。婚前保健對提高婦女生殖健康的自我保健意識能力,對已婚夫婦掌握科學的避孕方法,減少計劃外妊娠,起到了積極作用

(2)開展孕產期心理保健:孕產婦心理保健已成爲圍生保健的重要內容之一。產前檢查時應常規包括心理指導與諮詢;應當告訴孕產婦在孕產期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心理障礙,使她們及其家屬提高認知、能早期識別異常;若發現異常,及早向醫師反映,求得幫助並在治療中能與醫師很好的配合;注意對誘發因素的認識,對篩查出具有各種發生心理障礙危險因素的孕婦給予特殊的干預。當然必須有包括患者丈夫在內的家庭協助。精神障礙患者對其夫隱瞞疾病至妊娠結束的例子並不少見,這增加了患者的緊張併成爲易復發的重要原因。患者丈夫或主要親屬應與患者共同接受醫師指導,充分了解病情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緊張並願意說出身心的變化。產後、特別是照料嬰兒的勞累易成爲發病原因,因此通過家庭協助減輕患者負擔相當重要。另外辦好孕婦學校,講授孕產期生理、心理知識及主要保健內容,介紹正常分娩過程和不同手術分娩方式的利弊,尤其對陰道助產手術有所認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使孕產婦消除對分娩的神祕恐懼感,提高她們對妊娠分娩自然生物學過程的認知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以樂觀態度正確對待並積極配合分娩。加強產時保健,開展以有經驗助產士陪伴的Doula分娩,及時幫助孕產婦排除心理困擾,消除負性情緒,持續地給予產婦生理和心理科學支持,使其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有利於安全分娩。積極開展產褥期保健,重視產後精神心理護理和科學育嬰指導,使她們以良好的心態承擔起母親的角色,可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3)普及、推廣家庭化Doula分娩:無專人照顧、陪伴的集中住院分娩,使孕產婦感到陌生、孤單併產生精神緊張與不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周圍環境產婦的影響,尤其重視只是由於心理因素造成難產使產科干預率上升的問題。金輝等(1996)對孕婦心理分析顯示,93%孕婦期望分娩時有親人陪伴。很多研究表明,整潔、舒適的家庭化產科病房,使孕婦住院、分娩時有丈夫或家屬陪伴,可增加對她們心理支持與安全感,無形的力量使產婦增強了自信心和耐心。陪伴者給予產婦體貼、關懷、撫摸、安慰,使產婦情緒穩定,很好地利用宮縮間歇時間休息,體力消耗減少,以利於順利分娩和產後恢復。家庭化病房順應了孕婦的心理需求。同時圍生保健工作者要徹底轉變純醫療服務的觀點,進一步提高圍生保健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態度,注意心理狀態,重視精神鼓勵、安慰與護理,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選擇對母嬰最佳處理方案,爲她們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特別是臨產後,提供配備有專門助產人員Doula陪伴分娩的服務,消除其產婦恐懼焦慮及疲憊,以減少產時併發症及心理異常的發生

(4)提倡母乳餵養:產褥早期大部分母親在產院中度過,產科實施的早吸吮、母嬰同室、責任制護理等均對成功的母乳餵養鋪平了第一步,但產婦以上情緒卻可對乳汁分泌產生負性作用,影響乳汁分泌,從而又影響了新生兒健康,加重母親的心理障礙而成爲惡性循環。在母乳餵養中還要發揮哺乳母親之間的相互關心和鼓勵,實踐證明母嬰同室比家庭化修養室母乳餵養成功率高,重要原因是母親間的相互關心鼓勵、相互交流。實行母嬰同室和母乳餵養是母嬰互相依存關係的繼續,通過母乳餵養嬰兒時之間相互交流、影響與作用,可促進母嬰聯結(mother-child interaction),培養早期母嬰交流感情,避免冷落感。目前在我國已開展創建愛嬰醫院、提倡母乳餵養行動取得了很好效果,繼續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餵養,可有助於預防產後抑鬱發生

(5)提高圍生保健服務:隨着新醫學模式發展的需要。圍生保健中有關社會心理因素的保健及疾病的防治研究也必須列入日程。圍生保健工作者應掌握孕產婦心理學知識,提高心理諮詢心理護理技能。重視孕產婦心理活動特徵,正確認識、承認其感受,發揮語言效應,用真摯的言詞,柔和的語調,耐心的傾聽她們的訴說,給予精神安慰與鼓勵。注意及早識別誘發因素,採取有效地保健措施,解除其顧慮和精神壓力。培養社區婦幼保健人員,掌握預測產婦情緒狀態的心理測驗適宜技術,提高她們對產後抑鬱高危人羣的篩查與管理能力

(6)同精神科醫生合作:在指導患者要堅持接受精神科診治的同時,婦產科醫師應根據需要同精神科醫師保持聯繫,以便掌握患者性格和病情特點而早期發現疾病的復發。一旦復發時,應將患者移至適當場所(自己家中或醫院等),及時請心理醫師進行心理藥物治療並解除其育兒負擔,做好緊急處理。

2.按照各個產婦心理因素或針對其危險因素進行心理干預,將有助於減少PPD的發生

(1)加強孕期保健,重視孕婦心理衛生諮詢與指導、對不良個性、既往有PPD史或家族史、篩查出有精神症狀的高危孕婦進行監測和必要的干預。重視辦好孕婦學校,鼓勵孕婦及其丈夫一起來上課,學習認識妊娠分娩相關知識,瞭解分娩過程及分娩時的放鬆技術與助產人員的配合,消除其緊張、恐懼的消極情緒

(2)改善分娩環境,建立家庭化分娩室,以替代以往封閉式的產房,提高產婦分娩自然過程的感悟。開展導樂式分娩臨產後有丈夫或其他親人陪伴,可減少其併發症及心理異常的發生

(3)重視產褥期保健,尤其要重視產婦心理保健。對分娩時間長、難產或有不良妊娠結局的產婦,應給予重點心理護理,注意保護性醫療,避免精神刺激。實行母嬰同室、鼓勵指導母乳餵養,並做好新生兒保健指導工作,減輕產婦的體力和心理負擔。輔導產婦家屬共同做好產褥期產婦新生兒保健工作。對以往有精神抑鬱史、或出現有情緒憂鬱產婦要足夠的重視,及時發現識別,並予以適當的處理,防止產後憂鬱症發生

(4)圍生期的保健工作應注意主動醫療服務,掌握孕產婦心理學特點和心理諮詢技巧,提高服務技能和質量。要重視社區圍生期孕產婦心理保健工作。

治療產後精神病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