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別名
腸腔靜脈側側分流術;side-to-side mesocaval anastomosis
7 概述
腸繫膜上靜脈-下腔靜脈側側分流術用於門靜脈高壓症的手術治療。 門靜脈高壓症是由於門靜脈系統的血流受到阻礙的結果。臨牀主要表現爲充血性脾大、脾功能亢進,胃底及食管靜脈曲張,曲張的靜脈破裂後發生大量嘔血,可危及生命。此外還可引起腹水。
腸繫膜上靜脈下腔靜脈分流術:分側側分流及端側分流術兩種,端側分流術又可分腔靜脈端與腸繫膜上靜脈側做吻合和腸繫膜上靜脈的端與下腔靜脈側做吻合。或取自體頸靜脈架橋行“H”形腸腔靜脈吻合術。
12 手術步驟
1.上腹部橫切口。開腹後探查門靜脈,證實已纖維化時,則將橫結腸系膜拉直,在其根部十二指腸空腸曲右側切開後腹膜。在十二指腸水平部下緣,於腸繫膜上動脈右側尋找腸繫膜上靜脈(圖12.15.2.3.2-1)。切開後腹膜時遇有擴張之淋巴管應妥爲結紮及縫合,以防止或減少術後併發的乳糜腹水。
2.將腸繫膜上靜脈遊離一週,於十二指腸水平部向下遊離4cm長。於脊柱右側分離出下腔靜脈,也將下腔靜脈壁充分遊離(圖12.15.2.3.2-2)。
3.下腔靜脈與腸繫膜上靜脈的距離約4cm,因門靜脈高壓後腹膜後組織水腫,加大了兩血管間的距離,爲使兩血管靠攏,使吻合後減少張力,可用2-0絲線間斷縫合兩血管附近的纖維結締組織(圖12.15.2.3.2-3)。
4.用兩把彎的無損傷血管鉗鉗夾兩血管壁的一部分(或用三葉鉗鉗夾兩血管壁),將兩血管靠攏(圖12.15.2.3.2-4)。
5.在兩鉗之間縱行切開相對應的血管壁約長1.0~1.2cm,以5-0絲線或5-0 Prolene線連續外翻縫合後壁,然後間斷或連續外翻縫合前壁(圖12.15.2.3.2-5)。
吻合完成後,先放鬆下腔靜脈側的血管鉗,然後再放鬆腸繫膜上靜脈側的血管鉗。如有活動性出血,可壓迫片刻或加縫1針。吻合後門靜脈血流可直接經吻合口流入下腔靜脈。吻合口處常可捫及一個連續性的震顫(圖12.15.2.3.2-6)。
13 術中注意要點
1.在進行腸腔側側分流術時,因下腔靜脈距腸繫膜上靜脈較遠,加之門靜脈高壓時,腹膜後組織水腫,有時造成吻合困難。術中除可將兩血管間的疏鬆結締組織予以拉攏縫合外,尚可適當結紮腸繫膜上靜脈的小分支,使該血管增加移動性,經過上述處理後仍難以使兩血管靠攏時,應放棄直接做側側吻合,而採取頸內靜脈移植,腸繫膜上靜脈-下腔靜脈H型分流術。
15 併發症
1.肝內型門脈高壓病兒,分流術後往往出現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減退,嚴重時可出現黃疸、腹水甚至肝昏迷,尤見於門腔分流術後,病死率較高。
2.肝功能不佳者,積極保肝治療。
3.肝內型門靜脈高壓做門腔分流術後,部分病兒可出現輕重不等的腦神經症狀(尤其在進肉食後),與周圍循環中氨氮量增高有關。分流術後來源於腸道的氨被吸收後不再經過肝臟進行解毒轉化爲尿素,而是直接進入周圍循環,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代謝,從而引起腦神經系統的病狀。症狀多出現在術後15~30d左右,輕度時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時有怕冷感;中度腦神經症狀表現爲反應遲緩、嗜睡、間歇性神經混亂,出現下意識動作;重度時出現木僵狀態或昏迷。治療方面除禁食肉類外,可靜脈注射穀氨酸鈉,以降低血氮量。此外尚應靜脈注射抗生素,以抑制腸內細菌,減少氨的形成。在成人採取的迴腸乙狀結腸吻合術來曠置大部結腸或做右半結腸切除術來減少氨形成的方法在兒童不常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