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

兒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háng rǎn sè tǐ yǐn xìng xiǎo nǎo xìng gòng jì shī tiáo

2 註解

3 疾病別名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桑格-布朗氏共濟失調,Sanger-Brown ataxia,spinocerebellar ataxia

4 疾病代碼

ICD:G11.8

5 疾病分類

兒科

6 疾病概述

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臨牀特點是兒童起病,進行性共濟失調心肌病、下肢深感覺喪失、腱反射消失,以及錐體束徵,常伴骨骼畸形。多見於兒童。起病年齡2~16 歲,平均11 歲。絕大多數在20 歲以前起病。

7 疾病描述

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autosomal recessive cerebellar ataxias)這類疾病中,較重要的有Friedreich 共濟失調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等,本處重點討論前者。Friedreich 共濟失調(Friedreich’s ataxia,FA)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臨牀特點是兒童起病,進行性共濟失調心肌病、下肢深感覺喪失、腱反射消失,以及錐體束徵,常伴骨骼畸形。現已知本病累及多個系統,臨牀表現複雜多樣。隨着致病基因克隆以及發現基因有GAA 叄核苷酸重複擴展,對本病的發病機制有了新的瞭解。

8 症狀體徵

1.典型病例 起病年齡2~16 歲,平均11 歲。絕大多數在20 歲以前起病。

首發症狀爲軀幹和下肢共濟失調,步態不穩,跑步困難,Romberg 徵陽性(兩下肢併攏不能站穩)。以後累及上肢,表現爲震顫、指鼻試驗陽性,輪替運動不良等。少數病例以脊柱側彎、肢體笨拙或心臟病爲首發症狀。早期不一定有構音障礙錐體束徵或深感覺減低或消失,數年後這些症狀都相繼出現。跟腱和膝腱反射消失,多數病人上肢腱反射也消失或減弱。雙側巴氏徵陽性但肌張力不高。下肢振動覺和位置覺減弱或消失,觸覺減退。痛、溫覺正常。2/3 以上病人有脊柱側彎,嚴重者影響心肺功能。晚期可見肢體遠端肌肉萎縮和無力,下肢較上肢明顯。晚期還可見視神經萎縮白內障眼球震顫。少數病人有感覺神經耳聾眩暈。病晚期智力發育遲緩心理過程減慢和情緒不穩等均不少見。心肌病常爲進行性。心律不齊、心力衰竭可在共濟失調症狀以後出現,也可在以前出現。心電圖異常在神經症狀出現以前即可測知,可見T 波倒置,ST 段下降,QRS 波幅低或心律失常心臟擴大,有雜音,超聲心動圖顯示肥厚性心肌病,晚期有心力衰竭。此外,糖尿病或糖耐量曲線異常約見於10%~20%的病人,一般在30~40 歲時明顯。

體感誘發電位不論病期或病情輕重,均爲異常。肌電圖可見肌束震顫。MRI可見脊髓萎縮,上頸段明顯。PET 在尚能行走的病人可見腦局部葡萄糖代謝率比正常爲高,而在晚期已不能行走的病人則局部代謝率降低。

2.不典型的Friedreich 共濟失調 常可見到,可能是由於不同的等位基因,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確診常需靠基因分析

(1)遲髮型Friedreich:30 歲左右起病,進展較慢,症狀較輕。

(2)腱反射保留的FA:15 歲以前起病,膝、踝腱反射存在,早期心肌病,病死率高。

(3)伴有維生素E 缺乏的FA:有典型FA 的臨牀症狀維生素E 缺乏。

(4)不伴心肌病骨骼異常、肌萎縮的病例。

(5)MRI 顯示脊髓變性輕而小腦變性重的病例。

(6)共濟失調眼球運動失用症: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進行性小腦共濟失調,腱反射消失,周圍神經病,眼球運動失用症脊柱側彎,內翻足。1~15 歲起病,壽命較長。

9 疾病病因

本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少數爲散發。致病基因(FRDA)定位於9q13。FRDA 的突變形式,少數爲點突變,而98%表現爲GAA 叄核苷酸重複擴展。正常人GAA 擴展的數目各民族不同,在7~22 或5~10 之間。FA 病人的GAA 擴展數目可達200~900,與正常人的重複數目無重迭。GAA 重複次數與起病年齡呈負相關。起病3~20 歲者,重複數爲800~900;30 歲左右起病者,重複數爲201~734。伴發糖尿病或肥厚性心肌病者,重複次數較多。近來也報道有例外的情況:有些典型臨牀症狀而無GAA 擴展;而有些GAA 擴展但無FA 的典型臨牀症狀(McCabe等,2000)。

10 病理生理

基因突變導致基因產物,即線粒體蛋白frataxin 的減少。脊髓心肌是frataxin 表達最高的組織;肝、骨骼肌胰腺的表達中等。在基因突變時,基因表達水平最高的組織最先受累,因而脊髓變性心肌病是FA 最主要的表現。至於組織病變的基本原因還不完全清楚。有認爲,frataxin 直接影響線粒體能量代謝氧化磷酸化作用,也有認爲frataxin 對線粒體鐵的轉運有調節功能,認爲本病的發生細胞內鐵的分佈異常有關,線粒體內有鐵沉積,從而誘導氧自由基產生而導致細胞損傷。也有人認爲本病的發生肌醇磷脂代謝異常有關,影響神經衝動突觸傳導

本病的病變廣泛。最突出的病理見於脊髓脊髓後柱、脊髓小腦束、錐體束、後根均可見髓鞘脫失和軸突變性。脊髓腰骶部受累最重。小腦皮質有變性。齒狀核、下橄欖核前庭核、腦橋核也有不同程度變性。有報道大腦皮質運動區有輕微神經元改變。心肌病是本病的特徵之一,常是進行性的心肌肥厚、慢性間質性纖維變性和炎性浸潤

11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臨牀症狀和家族史,可以做出初步診斷,但由於本病的表型差別很大,最準確的診斷要靠DNA 檢測。在DNA 分析之前,可參考Harding(1981)的臨牀診斷標準以做出可能的診斷:

1.兒童起病。

2.隱性遺傳

3.進行性軀幹和下肢共濟失調

4.下肢腱反射消失。

5.逐漸出現構音障礙錐體束徵、深感覺障礙、肢體無力。

6.心肌病

7.10%伴發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

8.約2/3 有脊柱側彎、弓形足。

9.少數出現遠端肌萎縮視神經萎縮白內障、眼震。

實驗室檢查

1.腦脊液檢查 病兒腦脊液檢查正常,偶有蛋白輕度增高和細胞數輕度增多。

2.血糖檢查 血糖、糖耐量檢驗不正常。

3.肌肉活檢 可見直徑大的神經纖維脫髓鞘及軸索斷裂,以及非特異性神經肌萎縮

4.DNA 檢測 由於98%的FRDA 基因可測得GAA 重複擴展,故可採用長PCR技術檢測GAA 反覆數目即可做出基因診斷、攜帶者診斷和產前診斷。如果只在一個等位基因上有GAA 重複擴展(雜合子),則需進一步檢查另一等位基因有無點突變

其他輔助檢查

1.心電圖檢查 可見Q-T 間期延長或T 波倒置,心律不齊。

2.肌電圖檢查 顯示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在下肢消失,在上肢減慢。肌電圖可見失神經性異常。

3.CT、MRI 檢查 頭顱CT 檢查正常或輕度異常。MRI 可見脊髓變細、萎縮小腦腦幹萎縮

4.誘發電位檢查 誘發電位有異常,視覺誘發電位可有潛伏期延長,波幅降低,提示有軸突變性,但臨牀可無視覺症狀聽覺誘發電位自乳突電極記錄可能降低或消失,認爲與螺旋神經節變性有關,臨牀上不一定有聽覺症狀。體感誘發電位均爲異常。

12 鑑別診斷

本病需與小兒時期起病的其他遺傳性慢性進行性共濟失調作鑑別。

1.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毛細血管擴張、免疫缺陷、無骨畸形、無感覺障礙。

2.無β-脂蛋白血症 有棘紅細胞增多、脂肪瀉、血脂減低。

3.Refsum 病 有夜盲、視網膜色素變性、魚鱗癬、血清植烷酸增高。

4.遺傳性痙攣性截癱 膝腱反射亢進,可伴視神經萎縮智力低下

5.Marinesco-Sjorgren 綜合徵先天性白內障智力低下

13 治療方案

本病無特殊治療。可對症處理。手術治療脊柱側彎應慎重,如果側彎超過40°仍能行走的病兒,可考慮手術,術前應監測心肺功能心肌病嚴重者治療心力衰減。有糖尿病者可試用胰島素,但多無效。病之早期應儘量做平衡訓練和鍛鍊肌力,做理療。現有作者提出試用抗氧化劑、鐵螯合劑自由基清除劑藥物,尚無經驗總結。

14 併發症

發生脊柱側彎、弓形足或內翻足,肢體遠端肌肉萎縮和無力,肢體笨拙,構音障礙錐體束徵或深感覺減低或消失,視神經萎縮白內障智力發育遲緩心理過程減慢和情緒不穩等。可發生心律不齊、心力衰竭發生糖尿病等。

15 預後及預防

預後:病情進展緩慢,在起病6~27 年以後不能獨立行走。起病越早,不能行走也越早。心肌病糖尿病是預後不良的指徵,是大多數病人的死亡原因。

預防:治療相當困難,開展產前診斷是減少發病的關鍵。可採用長PCR 技術檢測GAA 反覆數目即可做出基因診斷、攜帶者診斷和產前診斷。必要時應終止妊娠

16 流行病學

本病由Friedreich(1863)首先報道,多見於兒童

17 特別提示

治療相當困難,開展產前診斷是減少發病的關鍵。可採用長PCR技術檢測GAA反覆數目即可做出基因診斷、攜帶者診斷和產前診斷。必要時應終止妊娠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