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人毛滴蟲是寄生於腸道的鞭毛蟲,多見於盲腸與結腸,可引起腹瀉等臨牀症狀,故又稱爲腸滴蟲病。本病全年散發,以夏秋季爲多。起病可緩可急,病程由數小時以至20 餘年不等。腹瀉爲主要症狀,稀糊便,可有黏液但膿血便少見。每天數次至十餘次。伴噁心嘔吐、腹痛腹脹、食慾減退等。約1/5 患者有中至低度發熱,高熱罕見。少數患者表現爲腹瀉、便祕交替。
9 流行病學
人毛滴蟲與陰道毛滴蟲形態相似(圖1),但波動膜和基染色杆較長直至蟲體後端,後鞭毛在波動膜左側並行,在蟲體後端伸出體外。僞足形成較少見,在不適宜環境中可形成假包囊。蟲體通過吞飲、吞噬等獲取營養。滋養體寄生在人結腸並以縱二分裂法繁殖。滋養體隨腹瀉便排出,在室溫下可存活8天;土壤中可存活7天。人因食入被滋養體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也可由蒼蠅等傳播。本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較爲常見,尤其衛生條件差的地區感染率更高。兒童多於成人,10歲以下的兒童更爲多見。感染率各地不同。我國曾調查撫順、北京、上海、臺北、漢中、閬中、蘭州等地,感染率0.2%~9.4%。近年調查濟南爲0.5%,太原0.15%,承德0.2%。美國大學生0.16%,農村居民0.3%,新奧爾良門診患者1.2%;哥倫比亞2.0%~13.5%;新幾內亞4.7%;墨西哥兒童21.3%;前南斯拉夫8~10歲小學生40%。小鼠動物模型研究表明,人毛滴蟲可引起腸黏膜充血、水腫與炎症反應,黏膜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淋巴濾泡小膿腫形成。當宿主抵抗力下降時,在腸道共生細菌存在下,蟲體大量繁殖,黏膜損害明顯加重,腹瀉次數增多。毛滴蟲的活躍運動,造成強烈的機械刺激,引起腺體分泌亢進。蟲體具有較多的溶酶體,內含豐富的酸性磷酸酶等水解酶。大量蟲體釋放的溶酶體酶,可使腸黏膜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出現腹瀉。
10 病因
人毛滴蟲與陰道毛滴蟲形態相似但波動膜和基染色杆較長直至蟲體後端,後鞭毛在波動膜左側並行,在蟲體後端伸出體外。僞足形成較少見,在不適宜環境中可形成假包囊。蟲體通過吞飲、吞噬等獲取營養。滋養體寄生在人結腸並以縱二分裂法繁殖。滋養體隨腹瀉便排出,在室溫下可存活8天;土壤中可存活7天。人因食入被滋養體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也可由蒼蠅等傳播。
11 發病機制
人毛滴蟲可引起腸黏膜充血、水腫與炎症反應,黏膜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淋巴濾泡小膿腫形成。當宿主抵抗力下降時,在腸道共生細菌存在下,蟲體大量繁殖,黏膜損害明顯加重,腹瀉次數增多。毛滴蟲的活躍運動,造成強烈的機械刺激,引起腺體分泌亢進。蟲體具有較多的溶酶體,內含豐富的酸性磷酸酶等水解酶。大量蟲體釋放的溶酶體酶,可使腸黏膜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出現腹瀉。
12 腸毛滴蟲病的臨牀表現
腸毛滴蟲病全年散發,以夏秋季爲多。起病可緩可急,病程由數小時以至20餘年不等。腹瀉爲主要症狀,稀糊便,可有黏液但膿血便少見。每天數次至十餘次。伴噁心嘔吐、腹痛腹腹脹、食慾減退等。約1/5患者有中至低度發熱,高熱罕見。少數患者表現爲腹瀉、便祕交替。人毛滴蟲寄生在膽道時可引起右上腹陣發性疼痛,噁心嘔吐、發熱及白細胞計數增高等。腸滴蟲病應與引起腹瀉的其他疾病相鑑別,膽道寄生時則應與細菌性膽道感染相區別。
15 診斷
糞便和膽汁中查找蟲體是確診的依據。
17 腸毛滴蟲病的治療
病原治療藥物,首選甲硝唑,成人劑量爲600~800mg/d,兒童按10~15mg/(kg·d)計,分3次或4次口服,5~7天爲一個療程,即期療效達100%,近期療效也達95%。此外,還可用替硝唑(tinidazole)2g,1次頓服,或50mg/kg體重,1次頓服。或用奧硝唑(ornidazole)2g,1次頓服。新藥塞克硝唑(secnidazole)2g,1次頓服亦有良好療效。
18 預後
腸毛滴蟲病一般預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