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腸道病毒71型首先於1969~1970年在美國加州的二次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暴發流行中分離出來,1970年以後向世界各地傳播;1972年在澳大利亞引起以腦膜炎爲主的流行;1973年在日本引起以手、足、口腔病和(或)無菌性腦膜炎爲主的流行,在瑞典引起以無菌性腦膜炎爲主的流行,伴有少數手、足、口腔病的流行;1975年在保加利亞的流行嚴重,臨牀上表現爲腦脊髓膜炎及腦膜炎,也有少數腦炎,700例中21%有癱瘓,44例死亡。於1992年確定其血清型。其重要性在於它是首次發現的能引起流行性癱瘓的非脊髓灰質炎病毒。
EV-71型感染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6 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腦炎和癱瘓性疾患主要發生於幼年兒童。主要表現爲手、足、口腔病,通常發生於1~3 天的前驅性發熱之後,未觀察到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其他較少見的臨牀表現包括:全身性斑丘疹、心肌炎、傳染性多神經炎和上呼吸道炎。
10 病因
腸道病毒71型爲耐熱、耐酸的微小RNA病毒,對乳鼠有致病力,引起類似柯薩奇A組病毒所引起的肌炎。在恆河猴中經口或注射感染能產生類似脊髓灰質炎的疾病。在猴子中的神經毒力似與該病毒在高溫中的複製能力有關,但寡核苷酸電泳和凝膠電泳分離病毒蛋白後卻未能區分無神經毒力株。從各地分離的毒株已由交叉中和試驗證實有一定的抗原相關性。
12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的臨牀表現
腸道病毒71型可引起多種臨牀表現。在澳大利亞、瑞典和日本,主要表現爲手、足、口腔病,通常發生於1~3天的前驅性發熱之後,未觀察到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1975年在保加利亞發生的腸道病毒71型流行中,則以無菌性腦膜炎爲主,21%病例表現爲類似於脊髓灰質炎的急性癱瘓。病情發展迅速,起病後10~30h即出現癱瘓。約半數病例表現爲腦炎或腦神經損害(延髓性麻痹)。確診病例的總病死率爲6.2%,其中29.5%爲癱瘓性疾病,65%爲延髓性麻痹。
在美國的羅徹斯特、紐約和日本、香港發生的小規模流行暴發中均觀察到手、足、口腔病與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發生於腸道病毒71型的同一次流行之中。
其他較少見的臨牀表現包括:全身性斑丘疹、心肌炎、傳染性多神經炎和上呼吸道炎。曾有1例新生兒疾病具有腸道病毒71型的血清學證據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