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聞香臭

問診 中醫診斷學 中醫症狀名 問氣味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ú wén xiāng chòu

2 英文參考

anosm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nosphras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oss of smel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不聞香臭症狀[1]。指鼻的嗅覺減退,不能分辨氣味的表現[2]。《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鼻爲肺之竅,鼻能辨別香臭,但必須肺氣通利,嗅覺才能正常[2]不聞香臭,與鼻及肺氣的病患相關[2]

參見鼻淵鼻齆、鼻瘜肉肺勞

鼻淵又名腦漏腦崩[3]。因涕下不止如淌水,故名[3]。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膽熱移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不止也。”多由外感風寒寒邪化熱所致[3]。《外科正宗》卷四:“腦漏者,又名鼻淵。總由風寒凝入腦戶太陽溼熱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濁涕,或流黃水,點點滴滴,長溼無干,久則頭眩虛暈不已。”初起應治以清熱、宣肺開竅爲主,如防風散辛夷散藿香散加減;久病者應注意從虛治之,選加味逍遙散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等加減化裁[3]

鼻齆(wèng甕)又名齆鼻[3]。齆,鼻病也(《玉篇》)[3]。又鼻塞曰齆[3]。指嗅覺失靈者[3]。《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爲齆也。”

瘜肉又名鼻痔、鼻中瘜肉[4]。《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若鼻瘜肉不通。”病名曰“息”,《聖濟總錄》一百十六卷:“附着鼻間,生若贅疣,有害於息,故名息肉。”這是以其有礙於呼吸而言,因一呼一吸,謂之一息[4]。證見“鼻內瘜肉結如榴子,漸大下垂,閉塞孔竅使氣不得宣通”(《外科正宗》卷四)[4]。甚而不聞香臭頭昏腦脹[4]。嚴重者,雙側鼻內塞滿瘜肉,則鼻形突起如蛙面[4]。內宜宣肺開竅,可用蒼耳子散或辛荑清肺飲加減[4]。外用硇砂散息肉上,或以手術摘除[4]。與現代醫學息肉同名[4]

肺勞勞損傷肺所致[5]。《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肺勞者,短氣面腫,鼻不聞香臭。”《聖濟總錄·虛勞門》:“肺勞者。或因形寒飲冷,逆秋氣所致,其症短氣面腫,鼻不聞香臭胸中結滯,氣乏聲嘶咳嗽呀呷,咯唾稠黏,或唾膿血,或咽喉幹痛,不能唾,上氣喘滿,漸至衰瘁,寒熱時作,飲食減耗,皆肺勞之證。”可選用補氣黃芪湯、桑白皮散人蔘丸等方[5]。《太平聖惠方·治肺勞諸方》:“治肺勞,痰唾稠黏,日晚即寒熱面色赤,脅肋防滿,宜服桔梗散方。”又:“治肺勞痰嗽氣急,抽牽,五臟不安,宜服鱉甲圓。”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3.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6.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8.

治療不聞香臭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不聞香臭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