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瘜肉
是指寄居于人体组织上的赘生物,一般表面光滑、触之柔软而不痛,多发于鼻腔或肠腔内壁,多为良性。《黄帝内经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如鼻瘜肉:《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附着鼻间,生若赘疣,有害于息,故名息肉。”
-
不闻香臭
证见“鼻内瘜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使气不得宣通”(《外科正宗》卷四)。或因形寒饮冷,逆秋气所致,其症短气面肿,鼻不闻香臭,胸中结滞,气乏声嘶,咳嗽呀呷,咯唾稠黏,或唾脓血,或咽喉干痛,不能唾,上气喘满,渐至衰瘁,寒热时作,饮食减耗,皆肺劳之证。”
-
息肉
是指寄居于人体组织上的赘生物,一般表面光滑、触之柔软而不痛,多发于鼻腔或肠腔内壁,多为良性。《黄帝内经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如鼻瘜肉:《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附着鼻间,生若赘疣,有害于息,故名息肉。”
-
鼻痔方
处方:明矾30克蓖麻7个盐梅5个(去核)麝香少许制法:上药捣为丸。功能主治:主鼻瘜肉。用法用量:绵裹塞鼻中,附着瘜肉,每日一换。鼻中沈出清水,其瘜肉自下。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八
-
胡粉膏
《圣惠》卷三十六:胡粉膏:处方:胡粉3分,黄连3分(去须),甘草1钱(炙微赤,锉),麝香1钱(细研)。功能主治:鼻中瘜肉不通。制备方法:上以文火煎令油熟,下胡粉,后下蜡,临成下麝香、乳香、没药,搅勿住手,待似星花上来,即住,以瓷器内盛。制备方法:上先熬皂荚汁至五合,下粉、水银,以柳篦搅令匀,瓷盒内盛。
-
阴中生瘜肉
概述:阴中生瘜肉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此由胞络虚损,冷热不调,风邪客之,邪气乘于阴,搏于血气,变而生息肉也,其状如鼠乳。”治疗:《肘后备急方》卷五治阴中瘜肉突出,用醋浸乌头三日后,以此浸液外洗瘜肉。
-
地胆膏
处方:生地胆10枚,细辛半分(末),白芷半分(末)。功能主治:鼻中瘜肉肿大,气息闭塞不通。用法用量:上以地胆压取汁,和药末,以涂于瘜肉之上。取消为度。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
蜘蛛
性味:甘、微苦,微寒。有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风;痈肿疔毒;(《千金方》)③治小儿慢脾风,初起寒热如疟,面黄肌瘦,啼声如猫吼:蜘蛛去头足,专用肚,火焙研末,每二分,配朱砂一分,共三分,为周岁内一次量,一岁以上者加倍,以白芥子煎汤送服。(《医林集要》)⑧治鼠瘘肿核痛,已有疮口出脓水者:蜘蛛二七枚。
-
二子二石汤
处方:月石、海浮石、胖大海、诃子。功能主治:除痰化瘀,消肿散结。主血瘀痰聚,声音嘶哑,痰浊凝聚为主,可见声带瘜肉。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癥状鉴别诊断学》:组成:月石、海浮石、胖大海、诃子。
-
鼻塞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伤风》中提出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疗四时感冒、伤风、症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等症;
-
羊踯躅丸
《圣惠》卷三十七:组成:羊踯躅花半两,白矾半两(烧令汁尽),矾石半两(细研),肉苁蓉1分。主治:鼻中生瘜肉,不通利。用法用量:纳鼻中,日夜换4-5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青羊脂和,绵裹如枣核大。
-
太白石
概述:太白石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礜石之别名。别名:太白石、立制石来源:毒砂的矿石。性味:辛、甘,热,有大毒。功能主治:祛寒湿,破积聚,蚀恶肉,杀虫。1.治远年风寒湿痹,痼冷腹痛,积聚坚癖,疟疾。或浸酒饮。2.治痔瘘瘜肉,赘瘤,瘰疬,疥癣。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
立制石
概述:立制石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礜石之别名。别名:太白石、立制石。性味:辛、甘,热,有大毒。功能主治:祛寒湿,破积聚,蚀恶肉,杀虫。1.治远年风寒湿痹,痼冷腹痛,积聚坚癖,疟疾。或浸酒饮。2.治痔瘘瘜肉,赘瘤,瘰疬,疥癣。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
网虫
概述:网虫为中药名,出自《现代实用中药》,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蜘蛛之别名。来源及产地:圆珠科动物大腹圆珠Araneaventrlcosa(L.Koch)等的全虫。分布全国各地。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功能主治:祛风,消肿,解毒。1.治小儿慢惊,初生儿口噤,疳积,狐疝偏坠。2.治疔肿,疮疡,瘰疬,鼻瘜肉,蜈蚣、蜂、蝎螫伤。
-
红硇砂
概述:红硇砂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亦称紫硇砂,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硇砂药材之一种。性味归经:咸、苦、辛,温,有毒。入肝、脾、胃经。1.治噎膈反胃,癥瘕积块,痰饮咳嗽,妇女经闭。2.治痈肿,疔疮、瘜肉、疣赘,研末或制成药膏敷贴;细粉点眼。白硇砂主要含氯化铵,尚含钙、镁、硫酸盐等。
-
羊肺散
《千金》卷六:组成:羊肺1具(干之),白术4两,苁蓉2两,通草2两,干姜2两,芎2两。主治:肺虚壅塞,鼻生瘜肉,不闻香臭。制备方法:上为末。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鼻梁高起,湿热上攻肺经之验,故首推羊肺之同气相干,以引通草泄热,干姜散结,川芎祛风,生术燥湿,苁蓉之咸引之下泄也。食后米饮服1-2钱。
-
千脚虫
《中医大辞典》·千脚虫:千脚虫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别名:千脚虫、大草鞋虫来源及产地: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1.治癥瘕,痞结。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破积解毒。主治腹中症积,化瘜肉,并治扁桃体炎。外治一切疮毒。
-
地胆
芫青科昆虫地胆的干燥全虫·《中医大辞典》·地胆:地胆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外治恶疮、鼻瘜肉。有毒归经:肺经功能主治:玫毒;症瘕痞块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敷贴,发泡或酒煮涂搽。注意:内服宜慎,体虚者及孕妇禁服。2.《别录》:蚀疮中恶肉、鼻中息肉,散结气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
-
北庭砂
概述:北庭砂为中药名,出自《四声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硇砂之别名。前者药材称紫硇砂或红硇砂;性味归经:咸、苦、辛,温,有毒。入肝、脾、胃经。1.治噎膈反胃,癥瘕积块,痰饮咳嗽,妇女经闭。2.治痈肿,疔疮、瘜肉、疣赘,研末或制成药膏敷贴;细粉点眼。白硇砂主要含氯化铵,尚含钙、镁、硫酸盐等。
-
白硇砂
概述:白硇砂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硇砂药材之一种。前者药材称紫硇砂或红硇砂;性味归经:咸、苦、辛,温,有毒。入肝、脾、胃经。功能主治:消积破瘀,祛痰软坚,去翳。1.治噎膈反胃,癥瘕积块,痰饮咳嗽,妇女经闭。2.治痈肿,疔疮、瘜肉、疣赘,研末或制成药膏敷贴;细粉点眼。
-
地胡椒
概述:地胡椒为中药名,出自清·罗思举《简易草药》,为《食性本草》记载的鹅不食草之别名。化学成分:全草含蒲公英甾醇、乙酸蒲公英甾醇酯、山金车烯二醇(Arnidiol)、羽扇豆醇等三萜成分以及芹菜素、槲皮素-3-甲酯、槲皮素-3,3’-二甲酯、乙酸橙黄胡椒酰胺酯、豆甾醇、β-谷甾醇、挥发油、氨基酸、有机酸等。
-
白黄散
处方:白矾1钱,雄黄1钱,细辛1钱,瓜蒂1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鼻齆,瘜肉,鼻痔。用法用量:以雄大胆汁为剂,如枣核。塞鼻中。摘录:《医统》卷六十二引《易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