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bǔ wèi tāng
補胃煮散
防風2兩,柏子仁2兩,細辛2兩,桂心2兩,橘皮2兩,芎3兩,吳茱萸3兩,人蔘3兩,甘草1兩。
胃中虛寒,腹痛腸鳴,面目浮腫,少氣口苦,身無光澤,失眠,惡寒。
補胃煮散(《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千金》卷十六
黃耆湯減黃耆、陳皮1半,加酒柏1兩。
養陽。主渾身及手足麻木不仁,兩目緊急羞明,視物無力,久服涼藥過多,目轉昏者。
《明醫指掌》卷八
補胃湯
黃耆(蜜炒)2錢,人蔘5分,甘草(炙)2錢,當歸5分,神曲(炒)7分,柴胡3分,升麻2分,蒼朮(米泔浸)1錢,青皮(去瓤)5分,黃柏(酒炒)3分。
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四肢沉重,食後昏沉,怠於動作,嗜臥無力。
水煎,食後服。
上銼。
山藥(炒)、扁豆(炒)、甘草(炙)、飴糖。
除中。
胃陰空虛,仲景謂其胃虛本不能食,反能食者,爲除中,此即中氣將除之謂。若復進用苦寒,則胃已虛而成莫治之症。此方重進山藥、扁豆,能養胃陰;炙草、飴糖能復脾陽,但用稼穡作甘之旨,如是則中氣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