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膜學說

生物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bó ēn sī tǎn mó xué shuō

2 英文參考

Bernstein′s membrane th-eory

3 註解

伯恩斯坦膜學說是伯恩斯坦(J.Betnstein,1902)闡明生物電發生的學說。神經細胞肌肉細胞等的細胞膜半透性膜,如只允許細胞內某一種陽離子通過,則陽離子透出於膜外,但這時由於殘留在膜裏面的陰離子的電的吸引,於是便產生內部爲負電、外部爲正電的雙電層。在損傷部位和正常部位之間之所以能看到損傷電位,說明在損傷部位由於雙層被破壞,而表現出正常部位的雙層電位;在興奮部位和非興奮部位之間能看到活動電位,說明是因爲興奮部位失去了細胞膜半透性,而變成與損傷部位同樣的狀態。另外還認爲,鹽電位是由於鹽類作用使透性提高或降低造成。已經清楚,通過細胞內電極法能測定細胞內外的電位差,並被證明比靜止電位更大的活動電位,在興奮部位,處於靜止時的細胞膜的極化作用消失,進一步被極化到相反的方向,因此,對伯恩斯坦膜學說現已不能原封不動地全盤加以接受。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